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地产 >> 张雷华逐梦非洲大陆的东阳人
张雷华
出生于年
横店镇荆浦小区人
万蓬集团董事长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
万蓬集团总部位于中国百强县前列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之滨的金港镇,直通上海的长江路,巍峨耸立的锦隆大厦里,年产傎达50多亿元。
成立于年的万蓬集团,下辖浙江万蓬进出口有限公司、张家港万蓬木业有限公司、上海国均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海南奥鲲实业有限公司及非洲、拉丁美洲19家海外公司,是一家以林业、建材、工程机械等进出口为主营业务,覆盖生产、加工、制造、物流等多领域的大型跨国民营企业集团。集团董事长张雷华是咱们东阳老乡。高大魁梧、平易近人,这是记者对这位跨国集团企业老总的第一印象。方方的脸上透着刚毅,明亮的眼睛露出睿智,今年才50岁的张雷华,已经走过了33年经商之路,足迹遍及非洲大陆与中美洲各国,不禁让人心生敬仰。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他在青岛风生水起
与许多农村少年一样,张雷华从小就吃苦耐劳,田里的农活没有他不会干的。但也许与许多农村少年不同的是,他有一位富有商业头脑的长期担任村干部的父亲。父亲张锡良经常教育、引导并鼓励他,要勤劳致富,要做一位有为的好青年。
年下半年,年仅17岁的张雷华,在初中毕业后不久便踏上父亲为他打好铺垫的经商之路,带着家里给他的1.5万元启动资金,与仅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及几位村里的青年一道,奔赴山东青岛做小百货生意。他对记者说,刚刚改革开放后,父亲就创办了一家小型水龙头开关厂,连续办了七八年,家里有了一定的底子。“为了帮助我们经商创业,我父亲付出了很多,花了很多时间跑了环渤海的大连、青岛、烟台等城市,发现青岛的市场相对较大,就在青岛即墨路市场上帮我们租好了摊位,为我们打好了前站。我们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了钮扣、拉链、纱巾等小百货,带到青岛去卖。每次我回义乌进货,他总是站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门口等我,每每看到他高大的身影,我心里就涌现了无穷的力量。当时青岛市场上有许多东阳人、义乌人,义乌人生意比我们做得好,经常笑话我们、欺负我们,还有当地的小地痞也经常来白拿东西,可是父亲总是鼓励我不要怕,对我说‘人是一样的,义乌人只是比我们做得早一点,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一定能超过他们’。他的教导不仅给我了鼓励,更是给了我信心,要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父亲就是我青少年时期的人生导师。”
在青岛即墨路市场,张雷华其实只呆了三年。因为父亲的谆谆教导,张雷华快速地成长起来了,生意也做得风声水起,还在市场里第一个安装了固定电话。此后,他的商业意识越来越强,商业头脑开始爆棚。一天,他走在青岛繁华的中山路商业街上,发现这里游客特别多,便敏锐地意识到中山路上的商机。在路过一家外文书店时,他看到书店临街的橱窗上只摆放着几本书,店内顾客也不多,想到如果在这个橱窗里摆上自己的商品应该特别好卖,就与书店负责人谈租赁的事。他自己也没想到竟然很顺利地拿到了橱窗的经营权,于是他找来工人拆掉了橱窗的大玻璃,在橱窗里放了一个小柜台,摆上了当时市面上刚刚开始流行的防风打火机,还在橱窗外贴了一张大大的广告标语,上书“防风打火机,全市最低价”。张雷华开心地回忆道,那些在市场里批发的防风打火机因为同行竞争利润很薄,到了这里后却销售非常火爆,价格也是市场里的两三倍,虽然量没有市场上走得多,但是销售额和利润都大幅增长,一个暑假里收获的利润竟然超过市场里两年的利润。虽然在这小小的橱窗里,身高一米八的他连站也站不直,但是心里面很高兴,就离开市场专心在中山路做起生意来。
一段时间后,张雷华发现橱窗毕竟场地太小,只能售卖些小玩意。为了发展壮大,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场所、新的生意。不久,他在中山路上发现了新的商机。无意中他看到有人在玩游戏机,边上围着一群小孩看得很专注很过瘾,心里就想着做这个游戏机的生意或许不错。有了商机就得有再大点的场所,他在寻寻觅觅中发现中山路电影院是更加繁华的地段,电影院边上有条通道空着,通过青岛的朋友几经周折终于租下了这条通道。他对记者说,那时候他姐姐因为嫁人回到了老家,弟弟便过来与他一起做游戏机、旅游用品的生意。当时一套游戏机包括游戏卡可以卖到多元,尤其是游戏卡,玩游戏的人要不断地来买,这个生意便出奇地好做。后来他到广东去进货,头几次要带现金过去,几万元钱的货款也不是小数目,为了坐车时的安全,母亲为他专门缝制了腰包,一叠叠钱放进去后贴身围在腰上,遇到夏天时节,那个热真是无法言说。直到可以电汇了,他去进货就再也没有受过这样的罪。
永不满足,是张雷华的性格,也是他在商海里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之后,他租了上下两层营业面积达五六百平方米的街面房,开起了电器商店,售卖市面上流行的摄像机、照相机、随身听、电话机、BP机、手机等小电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年利润超百万元。他的“万佳电器”品牌在青岛一时声名鹊起。
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他飘洋过海到非洲
年,香港回归祖国。那时的张雷华已有妻儿,照这样走下去也许他会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电器商。直到那时,他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生意会与非洲搭上边,自己的企业会做成庞大的跨国集团。
但是,一本杂志上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上学时,张雷华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回想起来,这得归功于他的爷爷,是爷爷培养了他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说,他爷爷喜欢看书,他上学了就教他看报纸看连环画,长大点就教他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让他深深地喜欢上了阅读,“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上厕所我看到别人放在那里当厕纸的一本关于西藏农奴的书,虽然已残缺不全,但是我看得入迷,就悄悄地带走了。后来金庸的小说开始流行,我看得不亦乐乎,因为借不到,常常是借到哪本就看哪本,往往是颠倒了看,而不是从头至尾地看。从商后,我喜欢看李嘉诚的《百家生意经》,看得热血沸腾,还看卡耐基的书,看企业家的传记,也喜欢翻看《读者》、《知音》、《海外星云》这些杂志。现在想来正是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扩充了我的知识面,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看问题时能考虑得比较全面周到。真是‘阅读改变人生’啊。”
张雷华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参加娱乐活动,经商之余就喜爱看书看杂志。年的一天,他在《海外星云》杂志上看到一位参加援非医疗队回国的人写的文章,里面介绍了非洲大陆的风土人情,其中一句话在他平静的生活里泛起了涟渏。那句话就是“中国1人民币的商品在非洲可以卖到1美元”。他想,按照当时的汇率,1美元相当于8人民币多,那该是怎样丰厚的利润啊。一想到这儿,他就一阵阵心潮澎湃,决意前往非洲看看。于是,他开始到新华书店找资料,想在非洲大陆寻找一个生活水平较高、市场较大的国家试水,最后把目标确定在了北非的埃及。
想干就干,也是张雷华的性格。经过了一番充足的准备,他贴身带着记有中国驻非洲各国大使馆电话号码的小本子,还带上了英汉字典、书籍资料、清凉油,甚至是方便面,只身一人踏上了人生当中的首次非洲之行。经意大利罗马转机后,他来到了埃及首都开罗。他把自己想找的商品以中英文对照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租了辆车到处转市场,收集商品价格,经过与国内价格比对,觉得利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在埃及呆了半个月后,他办了签证辗转到了科特迪瓦的经济首都阿比让。阿比让由三个岛组成,高楼大厦林立,一派繁华景象,感觉比国内一般城市都要好,不愧是小巴黎啊。他又租了辆车开始跑市场,了解电器、日用品等的价格,觉得虽然价格挺高但销量太少,一时难以决断。
因为参赞的一句话,他走上了跨国贸易
那些年去非洲的中国人很少,正在犹豫之中的张雷华找到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馆参赞时,受到很热情的接待。没想到参赞无意间的一句话,却让彷徨中的他顿时找到了商机。
那天,他与参赞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新闻,当时国内正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灾,新闻里说到,中国将禁止开采天然林。参赞随口说了一句:非洲原始森林很多,倒是可以运到国内去卖啊。听到参赞这句话时,张雷华心中一个激荡,像是漫漫黑夜中照进一束阳光,马上想到这可能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商机。
张雷华此行带了很多书,便赶紧回到住处翻资料查科特迪瓦的森林面积。他说,在科特迪瓦的那几天,他认识了一位卖国产西药的河南人,“这个河南人对我很好,用自己的车带我到处去看木材,看锯出来的木头,发现科特迪瓦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后来在资料里发现喀麦隆的森林很多,于是我就赶紧办了签证前往喀麦隆。起飞时从飞机上往下看,下面是光秃秃的,到了喀麦隆的空域往下看,却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森林,觉得自己是来对了地方。”
出发前,张雷华已经联系了喀麦隆的中国贸易中心,下飞机后他就直奔该中心而去,并在那里住了下来。安顿好后,他马不停蹄地去离住地很近的码头转悠,用随身带的清凉油作为报酬让当地的黑人写下堆在码头上的木头的名字,自己则努力记住这些木头的样子。回来后他找到当地的木材公司询问他看到过的木头的价格。住地旁边有一家正在装修的店在做家具,他起得早趁店里没有人捡了几块木材的下脚料,叫当地黑人帮他写下木头的名字。
在喀麦隆大概住了一个月,张雷华带着四五个经过精心挑选的木头品种的样品到了北京。下飞机后,他直奔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找木材资料,找来找去也找不全,就问营业员,得知国家林业局门口有林业方面的专门书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国家林业局门的书店里买到了一本《非洲热带木材》,从此这本书就一直伴随着他,到现在都翻烂了。
带着这些木材样品,张雷华回到了东阳老家,找到家具厂询问对这些木材的需求情况。家具厂老板拣出其中一块样品说是红花梨,国内价格每立方米0多元,有多少要多少。他转眼一想,红花梨在喀麦隆的采购价加上运费每立方米还不到元的成本,应该可以试试。他当即决定关停青岛的商店,专心做木材贸易生意。当时,他的“万佳电器”生意挺火,还有几百万元的存款,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去冒险了。可是心里已经燃起来的那团火怎么也熄灭不掉,他毅然决然地又一次一个人奔赴那块冒险者乐园的非洲大陆。
第一趟生意,因为东阳木雕和家具企业多,张雷华把红花梨运回到离家乡较近的宁波港,没想到却打了个白手皮,几乎没有赢利。他说,尽管没有赢利,但是他却看到了格外灿烂的前景。一方面,他了解到了国内与国外计算木材体积的方式不同,非洲只计算木材的芯,而国内是全部计算,这样一来,木材运到国内后体积增加了不少,利润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到了国内的木材集散市场在江苏的张家港。从此以后,他就把事业的重心搬到了张家港,也把根扎在了张家港,直到现在。
那一年是年,张雷华27岁,距离他告别家乡到青岛做生意9年多,距离今天23年。
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他把非洲当成了创业乐园
正如张雷华所愿,从第二趟生意开始,他的木材跨国贸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越做越大。他心存感激地说,第二次去非洲进木材时他遇到了一位比他小三岁的湖北孝感人,名叫谢刚,在国营进出口公司工作,英语、法语都很好,为人也不错,两人间比较合得来。在他的盛情邀请下,谢刚离开那家公司,帮助他做事业。“有了他的帮助,我省力多了,本来我要大半年呆在非洲,自从他来帮我后,我一年只要呆几个月就行。10多年后他因妻子的身体原因离开我们公司,我感到非常可惜。”
如果说父亲是张雷华人生的第一个贵人,那岳父就是他的第二个贵人。到非洲开始第二次创业的初期,碰到资金不足,岳父就倾其所有支持他。
转眼到了年,张雷华在岳父的不断帮助下,手头已有几千万元现金,他那颗不安分的事业心又瞄向了木材贸易的上游产业——伐木。经过细心观察和仔细研究,他发现如果自己砍伐和运输木材到港口,成本可以省下一半来,而且可以自己控制货源。于是,他在人口更少、森林资源更丰富、离海边更近的加蓬、赤道几内亚买下了林地,开始伐木、贸易一条龙经营。为了采伐木材,他从国内购置相关设备运到非洲,大到推土机、吊机、重卡,小到一枚螺丝、一把扫帚。他自豪地说,他是第一个把国内设备运到非洲大陆去建设的吃螃蟹者,目前公司拥有重卡、各类工程机械及设备余台。为了运输木材,他建起了造船厂,现拥有驳船20多艘。他还购买了3艘5万吨货轮,长年租用的也有10多艘。四五年后,公司木材经营实现了自采自销。到目前,他在非洲拥有原始森林近万公倾(万亩),拥有伐木工人多,年采伐原木30多万立方米,木材年产值3亿多美元,预计明年可超50万立方米。
随着木材贸易走上了正轨,张雷华感觉有些空闲。可他终究是一位闲不住的人,又开始开动自己的商业头脑。这一开动不要紧,却让他走出了一条与木材贸易等量齐观的新路子来,而且这条路今后的发展前景将远超木材贸易。如果说木材贸易是进口的话,那他的另一条路就是出口。他对记者说,公司在非洲建办公楼排队几天都买不到水泥,而且价格奇高,每吨要美元,而国内也就几百元人民币一吨,另一方面运原木进口的船回程基本上是空船,如果回程时把水泥运回到非洲去销售,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增加业务,那岂不两全齐美!年,他成立第一家海外公司非洲安哥拉公司,开始发展水泥出口贸易,并且打出自己的品牌SOL,随后在非洲的刚果金、刚果布、加纳、赤道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几内亚及拉丁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海地及秘鲁等多个国家(区域)设立海外公司,从事水泥出口贸易,在当地成了知名度很高的水泥销售企业。到年,公司水泥年销售量达到万吨,销售额3.5亿多美元。
为密切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集团公司规模,占据更大市场的竞争优势,自年开始张雷华对公司进行产业升级,加快实体建设。同年,公司在加纳投建首个年产万吨的水泥厂,翌年投产。加纳的第二条水泥生产线(年产万吨)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设备,计划在10月份正式投产。同时几内亚的水泥厂也将在两个月后投产。张雷华指着非洲大陆的地图对记者说,公司正在刚果金建造水泥厂,还开始筹建喀麦隆水泥厂,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到明年这些工厂将全部投产,年产水泥总量将达万吨。“这些工厂是水泥生产的后道,水泥生产的前段原料即熟料,目前我需要从遥远的北边运过来,运输成本很高,每吨需要运费40美元,为此,我打算在这些水泥厂附近盛产石灰石的安哥拉,投资30亿元建造年产0万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5至6条,目前公司已在安哥拉投资数千万元买下了占地24平方公里的石灰石矿,第一条生产线也已经开始建造,到投产时每吨熟料光运费就可以省下30美元,集团水泥板块届时也将实现全产业链运营。”
张雷华对家乡的感情很深,每年要回东阳好多次。他说,东阳人“勤、勇、韧、能、义”五大特质缺一不可,其中勤是第一位的,不仅身体要勤,亲力亲为,脑子更要勤,勤于思考。“我始终认为咱们东阳人勤劳肯干、互帮互助的品质,帮助了东阳人走向成功。”
早在年,张雷华就在东阳注册了“万蓬木业公司”,那时候公司没有进出口权,随着重心转移到了张家港,东阳公司逐渐失去了作用。他打算近期回家乡考察下红木市场。现在红木进口越来越少,家乡的红木企业面临着挑战,他愿意在非洲寻找一些政府允许采伐的不需要濒危证的红木原木,为家乡的红木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当年一起在青岛打拼的同村人张连法告诉记者,张雷华是荆浦人的骄傲,不仅自己的公司办得好,还带动了一批荆浦人出国赚钱。
万蓬集团走到了今天,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光税收每年就上缴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在国外的公司。集团下属的海外公司也纷医院、学校、桥梁等,帮助困难员工,造福当地,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记者郑余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