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简介 >> 非洲友人说,ldquo我是看龙拳,少
金秋北京,全球瞩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在即
非洲,对于许多朋友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但随着中非友谊的加深,中非之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多
你了解多少非洲的文化,非洲友人眼中的中国又是什么样?
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ChinaMatters团队携手人民日报海外版、四达时代集团
采访了中、非、欧等地18个国家的28位媒体、政界大咖
来,听听他们谈中非关系
“我绝不会放弃我的故土。”
MeandAfrica
让摄制组感受最深的,
是非洲嘉宾们对故乡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和中国一样,
“非洲的传统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虽然大多数非洲国家人口不多,面积不大,
但是它们的文化根基如同其历史发展一样厚重。
纳米比亚的啤酒,
非洲的伦巴、马库萨等音乐风格,
几内亚的Djoliba芭蕾舞团,
这些非洲文化元素在大咖口中如数家珍。
“我是看龙拳,少林五祖长大的”
ChineseCulture
中国的功夫电影和功夫明星,
影响了一代代非洲观众对于中国的印象。
以至于博茨瓦纳一位广播电视专家表示,
“每当看到中国人都觉得他能把你打倒。”
中国的美食同样让非洲人民欲罢不能。
烤鸭,面条,火锅等,都榜上有名。
随着中国文化深入非洲,
中国形象也开始丰满。
“尼日利亚电视上常有说当地语言的中国人。”
从尼日利亚语到豪萨语,
从约鲁巴语到法语、英语,
中国脸孔和当地文化更加贴合。
当然,文化不同,不可避免会产生误解。
纳米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制作经理格伦迪丽回忆,
刚开始看到中国人的某些行为,
曾经表示不理解。
但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后,
又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
“当你不了解的时候,
便不懂得欣赏。”
“中国是在非洲唯一做过实事的国家”
PracticalHelp
说到中国给非洲当地带来的帮助,
这些大咖们开启了“疯狂点赞模式“。
“中国人打破了地域的局限,
去到了当地很偏远的地区。“
喀麦隆广播电视台台长查尔说,
“别的国家的人来喀麦隆,
大谈民主、人权,
只有中国提供了实际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数不胜数。
从吉布提第一辆电气化旅客列车,
到坦赞铁路、蒙内铁路,
从喀麦隆会议中心,
到四达时代“万村通“工程,
这印证了尼日利亚国家广播委员会伊答察巴的那句话
“只有和中国人交往才感到舒心。”
“虽有小异,仍有大同“
DifferentandAlike
这群政经、媒体界等大咖纷纷表示,
未来,合作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无论是音乐、电影或戏剧,
还是经济、教育或旅游等。
四达时代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表示,
将计划引进更多非洲的电影、纪录片,
“让中国人有更多了解非洲的窗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过,
“中非是天然的盟友”。
这或许可以用格伦迪丽的话解释:
“我们有难同当,有乐同享。
这是让我们携手的根本原因。”
9月3日至4日,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即将召开。
仅以此短视频预祝峰会顺利举办。
编辑/秦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