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简介 >> 67看电影学历史光荣岁月殖民地
今天推荐的是来自法国、阿尔及利亚联合出品的战争片-《光荣岁月》。
影片拍摄于年,由拉契得·波查拉导演,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罗什迪·泽姆/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主演,时长分钟,豆瓣评分7.7分。
影片制作成本为万美元,全球票房万美元。不仅票房成绩喜人,还获得第59届戛纳影展最佳男主角奖--这个必须强调一下,是五位男主角一同获得此奖。
影片的拍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采用了一个此前从未涉及过的叙述角度:四个来自法国殖民地的阿拉伯人外籍军团士兵,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解放他们心目中的“祖国”―法国。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战争片,如果你是想看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的话,那么此片必定会令你失望。无论是开局的仰攻山头还是结尾的巷战,场面都是小儿科级的。
影片的情节也并不紧凑,甚至没有一条主线,乃至你中途上个厕所回来接着看都不影响观影体验。
技巧上也没有多余的镜头和花俏的手法,平直的一推到底,也没有像很多反战片那样刻意展现人性的复杂和阴暗。
但这并不妨碍影片将成为一部经典,一群原本受压迫的殖民地土著舍生忘死的来解放宗主国,这一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事情却真实发生了。
虽然他们把法国当做祖国,但他们永远不是法国人,法国人也一直不拿他们当自己人。
这一悲哀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虽然影片也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但本片的主旨无疑是对自由和尊严的无尚追求。
影片导演似乎在提示法国人不要忘记了这段历史,这是一群被历史遗忘了的英雄们,他们的功绩应该得到赞扬,因为他们同样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评价这部影片时说:“这部故事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地分享和珍藏。”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就来回顾下二战中法国投降后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的历史。
众所周知,号称“天下第一”的法军在德军闪击战的打击下,不到40天就投降了。
年6月14日,德军一枪未发便轻松占领法国首都巴黎。
一战老英雄贝当元帅被抬出来代表法国签署了投降协议,国防部次长戴高乐逃到英国继续组织抵抗运动。
如此一来法国便一分为二,代表正统的贝当内阁组成“维希法国”,虽然属于伪政府,但终究是合法的。
逃到英国的戴高乐成立“自由法国”,虽然口号喊的很响,但毕竟此刻的身份属于“反对派”,而且一开始也并不受英国待见。
这就给法国当时的各殖民地出了个现实的难题,到底支持谁当主子?
当时法国殖民地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面积最多的就是在非洲。
各海外殖民地也不傻,先后根据各自情况做出了抉择。
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因为和本土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很多军官和士兵的家属都在本土,所以直接选择了维希政府。
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因为完全处于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威慑之下,采取表面中立实则和盟军暗通款曲。
另外有些殖民地直接被其他国家瓜分了。比如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英国占据了叙利亚、黎巴嫩,德国抢夺了突尼斯。
选择支持“自由法国”的主要是哪也靠不上的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麦隆、刚果、乌班吉、加蓬加上法属印度。
可以看出来,法国各殖民地在二战中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他们离谁近。
戴高乐最开始总部设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圣斯蒂文大厦的“自由法国”并不是一开张就兵马云集。
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将9万多法军官兵接到了英国,但维希法国的号召力仍然强大,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回国和老婆孩子热炕头去了,留下的只有几千人,而且还手无寸铁。
丘吉尔最开始也没拿这些外国流浪汉当回事,但在年7月14日法国国庆到来之时,戴高乐已经集结起来多自由法国战士,并在伦敦白城体育场举行了首次阅兵。
丘吉尔一看这个傻大个还有点利用价值,于是在年8月7日,《丘吉尔—戴高乐协议》向全世界发表,英国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协议中还写明戴高乐要听取英国统帅部的一般指示,戴高乐不愿始终寄人篱下,便决定到非洲殖民地去建立自己的基地。
而丘吉尔不仅不希望法国太强大,更不希望法国海军太强大,以免被纳粹德国所用。
法国投降仅半个月后,他就派英国舰队偷袭了位于地中海西部的法军基地奥兰港湾,法国海军地中海舰队全军覆没,死伤超过人。
昨天还是盟友,今天就大打出手,法国人彻底被激怒了,维希法国政府立马宣布与英国断绝外交关系。
身处英国的戴高乐更被骂成“叛徒”,很多一直在摇摆的海外法属殖民地军队纷纷决定向维希政府效忠。
丘吉尔怕维希法国尚存的强大舰队为纳粹所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硬拉着戴高乐在年9月对法属西非的重要港口达喀尔再次发动突袭。
可惜在愤怒的“维希法国”的海陆空军联合反击下,英军和“自由法国”军队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幸运的是乍得的黑人总督宣布归附“自由法国”,于是年10月,“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在法属西非(现在的刚果)的布拉柴维尔建立,戴高乐出任主席。
匆匆起家的“自由法国”马上从喀麦隆攻入加蓬。拥有海上优势的英军也“修理”了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维希法军,并将马达加斯加移交给“自由法国”。
紧接着,戴高乐取得了法国央行不久前转移到海外殖民地的多吨黄金的所有权。手里有了钱,戴高乐马上招兵买马,拿下了非洲军团的26万士兵。
但盟军之间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老谋深算的丘吉尔对法国这位盟友也是一边拉拢一边防范。
年11月,在“火炬行动”中,英美联军甩开“自由法国”,动用10多万人,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向留守当地的“维希法国”军队展开进攻。
在盟军强大海空优势下,维希法军死伤多人,盟军死伤多人,虽然实现了战略目标,但也把戴高乐气够呛。
丘吉尔和罗斯福其实是想在北非建立一个脱离法国的由英、美双方共同控制的新政权。
罗斯福还扶持维希政府二号人物达尔朗,任命他为盟军驻北非地区法军最高长官,结果一个月后就被刺身亡。
罗斯福不死心,又找来了个吉罗将军和戴高乐搭班子,打算架空戴高乐,结果没几天就被更善于玩政治的戴高乐给弄的待不下去了。
随着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整个法属北非已被解放。此时,法国本土的抵抗组织向盟国呼吁,在阿尔及尔建立一个以戴高乐为主席的临时政府。
形势逼人,丘吉尔和罗斯福不得不作出让步,年6月,戴高乐联合了数个抵抗组织,在北非阿尔及尔建立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苏联首先承认该委员会为法国合法政府,紧接着共有26个国家承认戴高乐为法国唯一的领导者。
“战斗法国”接收了维希法国的非洲驻军后迅速壮大到40万人,已是今非昔比。
整个二战期间,法军单在非洲就征召了足足50多万士兵,殖民地成了法军主要兵源地。
年6月6日,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作战,登陆法国本土。
8月,法军勒克莱尔师率先进入巴黎,“维希法国”被迫迁往德国境内,次年宣告倒台。
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组织最终取得了法国本土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的领导权,至此“两个法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也正因这段曲折的合作历程,让戴高乐对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做法很是不满,从此后法国特立独行,谁的面子也不给,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大国之路。
--------------------
让电影照进历史
让历史照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