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交通 >> 在浙师,你也能何蕾行走在非洲,我更加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对非汉语推广与非洲语言文化研究,重视对非洲的田野调查与资料积累,学校先后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作为海外研究基地,先后有数百人次的师生前往非洲国家担任汉语志愿者和孔子学院管理者,在非洲实地感受、观察和研究非洲,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优秀的非洲研究学者。
本文作者何蕾是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级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硕士研究生,现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也是非洲研究院学术网的通讯员。
到坦桑尼亚做汉语老师这些日子,我在课余时间,开始阅读刘鸿武先生的新著《从中国边疆到非洲大陆——跨文化区域研究行与思》,这本书非常有助于我这样的初到非洲的中国学生理解非洲,也助于我回过头去重新理解中国。今天我读到了该书第九章“中国少数民族近百年文化演进的新趋势”的内容,其中的第三节“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自觉与中华文化复兴努力”,专门论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过程。刘鸿武教授在书中写道,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对于自我文化个性、文化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往往是在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发生接触交往之后,通过交往中对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对比了解,才真正获得对自己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的。这种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往催生的对自己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己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便可形成和凝聚这个民族或国家全体成员的一种内在观念力量(刘鸿武,)。
刘鸿武教授说,文化是一种生活的经历与环境,但我们常常会身处其中而不自觉。想想我自己,也是这样,我自小生长于中国南方江浙小镇,在出国来非洲前,我对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江南文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文化对于我来所说好像是个很虚的东西。但自从我踏上非洲大陆,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陌生的语言与习俗,那些让我好奇有趣的非洲学生,让我一下子好像忽然感受到了文化的无时不在。来坦桑5个多月里,眼前所看到,听到的,都会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拿它和自己国家作对比,去思考和观察非洲与中国相同与相异的方方面面,我想,这可能就是刘教授讲的“文化的自觉”。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爱国吗?”我当然会说爱,但在国内的时候,我不能明确地感觉到自己的爱国方式,出了国门,起码我不愿意听到别人谈论我们中国人负面的消息,起码当别人误解我们中国人的时候我想要竭力解释,起码看到自己国人举止不文明的时候感到惭愧。我现在达大教一个大学生班,班上9个学生,8位是坦桑人,1位是朝鲜人,他们都很可爱,这个朝鲜学生还总是喜欢跟我争辩“Chins,mony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xuesenwl.com/gmljt/1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