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交通 >> 德国军国主义的兴衰海洋政策与帝国覆灭
普鲁士荣耀:背后的故事(2)
倚天一俾斯麦时代:统一德国年,德意志革命期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推举实力最强的普鲁士国王为统一的德意志皇帝,然而威廉四世对此不屑一顾,因为他不承认所谓民选议会制度,而认为普鲁士有能力用君主专制的方式统一德意志。年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处心积虑地要打击奥地利,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与奥地利奥反目成仇,普鲁士周边的国际空间突然变得有利于它施展拳脚。此时,一位政治强人登上历史舞台,普鲁士走向统一。年6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出访欧洲,在柏林与俾斯麦会面。当时俾斯麦已辞职下野6年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OttoEduardLeopoldvonBismarck)年出生在普鲁士萨克森-安哈特的一个容克(Junker)阶层家庭,“容克”是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东部地区的贵族地主,在封建时代的德意志,容克地主是维护专制制度的核心力量,垄断军政要职,操控政治、经济、社会命脉。俾斯麦的父亲是容克地主阶层出身的骑兵上尉,母亲却是中产阶层市民出身,因此俾斯麦既有强烈的地主意识,又理解市民阶层的心态,处事手法多变、果断。他曾就读哥廷根、洪堡、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但他的兴趣在从政,于是投考公务员,当上了一个小书记。俾斯麦学识丰富、见多识广、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俄语。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年,威廉亲王摄政后,任命他为驻俄大使。年威廉登基,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但是出任总理提案无法或得通过,于是俾斯麦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自由派在普鲁士议会选举中获绝对胜利,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僵局。威廉一世本拟退位,被俾斯麦力阻,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若任命他任总理,将不惜一切代价强推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危机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总理兼外交大臣。俾斯麦终于得到施展才干、实现远大抱负的一切。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他坚定地发表“铁血演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对于俾斯麦的决心,威廉一世与他结成破釜沉舟的盟友。他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朕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俾斯麦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俾斯麦走马上任,立即施展铁血手腕,在内政方面,攻击罗马教廷、围剿左派,立法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普鲁士政府实施很多保障工人权益的法律措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劳工法的国家。统一德意志是普鲁士的长期国策,俾斯麦亦坚定不移地推进统一大业。他赞同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为此,俾斯麦领导普鲁士在年的普丹战争中击败丹麦,年的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更在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和南德意志诸邦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威廉一世于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德意志帝国,各邦国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将外交、军事(巴伐利亚除外)、海关等权力交给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因为普鲁士拥有德意志帝国2/3的人口和3/5的领土,并且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远远超过其他邦国,德意志帝国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扩大版。普鲁士的历史从此并入德意志帝国历史。统一后,俾斯麦的政策偏重国内休养生息,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于是他不主张德国走传统列强掠夺海外殖民地的老路,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国同盟,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年举行柏林会议,俾斯麦表面中立。实则偏袒奥匈帝国,德俄关系恶化,俄国退出三国同盟。俾斯麦随即与奥匈重订德奥盟约。为了防止俄国会转投法国,年德意志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年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后随即病故,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年轻的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在系列权力斗争后,73岁的俾斯麦心灰意冷,于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请辞,结束26年执政。二德意志军国主义:走向覆灭俾斯麦下野后,威廉二世转变政策,对内宣扬“大日耳曼主义”、“大海军主义”、“阳光下的地盘”等,向所有德意志境内的日耳曼人和非日耳曼人开了一张令人向往的空头支票,所有人都相信自己国家的未来一片美好。对外重构国际关系,加入掠夺海外殖民地的行列。很不幸,此时海外殖民地基本被老牌列强瓜分殆尽,一些殖民地开始去殖民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发民族主义觉醒。迟到的德意志帝国捞到的实惠有限,德意志帝国的海外殖民史从年侵占纳米比亚,到年坦噶尼喀(今属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独立,它在亚太地区侵占了德属萨摩亚(-)、德属新几内亚和邻近海岛(-年)、中国胶州湾和青岛(-),在非洲侵占了西南非的纳米比亚(-)、东非的坦噶尼喀(-),德属西非(Deutsch-Westafrika)的喀麦隆(-),多哥(-)等。年,德属纳米比亚的赫雷罗人起义,被德军镇压,德军随后实施种族灭绝,屠杀了数万名当地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30年后的纳粹帝国继承和发扬了德意志帝国的残暴和灭绝人性的传统,大肆屠杀犹太人和斯拉夫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因为近百年来发生拿破仑战争、工业革命、社会转型的冲击,中欧、东欧传统的奥匈、俄罗斯、奥斯曼专制帝国风雨飘摇,民族主义在各帝国内部不断升级和扩散,星星之火不断被点燃。终于,年6月28日几名南斯拉夫主义极端组织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到访的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得到德意志帝国的支持后,奥匈帝国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并警告法国,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但未得到法国的回复。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即日德军攻占了卢森堡。8月4日,德国为避开德法边境的法国守军,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绕道进攻法国。当天,英国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并维护年签署的《伦敦条约》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整个欧洲终于点燃,并引发全球范围的战火——人类第一场世界大战。参加一战的德军士兵接受检阅德意志帝国之所以放弃前嫌,与奥匈帝国结盟,是因拿破仑战争的旧恨、普法战争给法国人带来敌意,德意志的外交政策必定将围堵法国作为优先考量。因此德国不得不支持奥匈帝国,换取其不与法国结盟。俄罗斯接连遭到德、奥两国在外交上的背叛,于是转而与英、法修好。一战期间,重型军舰、大口径火炮、机关枪、坦克、飞机这些工业时代的武器纷纷亮相,年4月22日,德军在战用氯气攻击法国、加拿大和阿尔及利亚联军——这是化学武器第一次被在实战中使用。一战期间,英军士兵戴着防毒面具,抵御德军投放的化学武器——氯气胶着的战事导致俄国、德意志等国国内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年11月7日,巴伐利亚爆发革命,国王路德维希三世被迫退位。风暴席卷柏林,皇位岌岌可危,威廉二世正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指挥作战,得知发生革命后,它试图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陆军统帅兴登堡元帅劝其彻底退位。为避免发生更大动乱,德意志总理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1月9日上午宣布德皇已退位,并于同日将首相职务移交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协约国投降。德意志帝国只存在47年就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中失败,其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地被日本、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瓜分,英国得到的非洲领土很多都并入英国的其他非洲殖民地。德意志的海外殖民扩张从开始到结束只有短短30年便宣告失败。三《凡尔赛和约》:难以吞下的苦果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年6月28日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宫签署条约,约翰内斯.贝尔代表德国在和约上签字。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尔赛和约》于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和约》对德国做出了很多苛刻的惩罚和限制,根据其规定,德国失去6万5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近7百万人口,并被要求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获得的领土。《和约》对战后德国军队(国防军)的发展做出了详细而复杂的限制,旨在使德军无法发动战争。例如:德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至多允许有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条约还对师及其支援单位的构成做出了规定,并撤销了总参谋部的设置。军官学校被限制至3个,三军各有一个,征兵体系被废除。德国海军人数、各类舰艇的种类、数量、吨位均受到严格限制;空军被禁止在德国组建。《和约》还划出莱茵兰非军事区,规定德国不得在与法国接壤的莱茵河左岸以西修建军事设施和驻军,该规定在年的《洛加诺条约》中得到确认。除了领土和军事方面的制裁,《和约》要求德国对其侵略行为造成的战争损失和破坏做出赔偿,并于年建立赔偿委员会,评估德国的资源状况和赔款能力,听取德国政府的意见,并决定具体数额(此前,条约要求德国赔偿2千亿金马克,以黄金、商品、舰船、股票及其他形式进行支付)。约翰内斯·贝尔(背对画面者)代表德国在《凡尔赛条约》签名,其身前为各协约国代表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当然不能为德国人接受,从条约一签订,德国就暗地里不断加以违反。例如年德军总参谋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队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并依据一战的经验继续完善德军军事学说、组织训练。希特勒上台后更是全面违背《和约》,大力扩军,并在年3月,宣布莱茵兰军事化,派兵进驻莱茵兰。对希特勒的野心,英、法两国均采取绥靖政策,这是后话。《凡尔赛和约》让德国各界倍感屈辱和愤怒,德国人认为自己不应对发动战争负责,而且自己已经战败,不应再受重罚。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甚至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菲利普·谢德曼被迫决定接受条约,随后陆军总司令兴登堡称德军已无力再战。年6月28日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决定接受条约。随后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开始质疑条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被他们视为叛国者,因为这些所谓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们刀刺在背传说。这种论调在德国投降后具有广阔市场,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取得了东线的胜利并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西线德军仍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但实际上西线德军的春季攻势因给养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评者眼中这次失败被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而他们却忽略了交战双方已经卷入了总体战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尽管如此,这种论点在德国国内仍引起了广泛共鸣并被纳粹党作为宣传。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邦”,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但凡尔赛条约将原普鲁士王国的西普鲁士省、波森省和上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的默麦尔割让给立陶宛,莱茵兰的南部地区成立萨尔区,石勒苏益格北部归还丹麦。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二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要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普鲁士”,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定将奥德河——尼斯河以东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莱茵兰非军事区,包括现在的巴符、萨尔、莱法、北威州州部分地区
年2月25日,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颁布第46号法案,宣布“普鲁士国中央政府及附属各级机关即日起解散”。同日,盟国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第47条法令,宣布“以普鲁士为名的国家正式灭亡,并不获承认”。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分割。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邦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被全部驱逐回德国。从18世纪初开始,普鲁士在一个半世纪里成长为欧洲的区域强国。普鲁士游走在俄国、奥地利、法国几个大国边缘,对外依靠不断改变盟友、出卖宗主国或盟友、强盗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铁腕维护政权的稳定。它的快速崛起历经两次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然而,普鲁士始终没有离开封建专制的轨道,即便腓特烈二世有着相当的启蒙情怀,他也仅仅是一位开明的专制国王,没有达到实行立宪君主制、民选政府的高度。之后掌握大权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是贵族地主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威廉二世是军国主义者。普鲁士没有经历英国式商业社会的发育,没有经历社会性的启蒙运动,它始终沿着封建专制的轨道转圈,直到无路可走,翻车覆灭。它的衣钵被纳粹帝国继承,德意志被带上绝路,面临万丈深渊。(完)往期阅读:
普鲁士的荣耀:德国的工匠精神与傲气从哪来的?德国统一之路:邦国立宪与四八年革命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