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旅游 >> 中非智库论坛第九届会议专题研讨之三中非合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发言指出,非洲的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尤其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之下,相关经验可以跟非洲一同分享,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调动非洲各个国家人民的积极性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来。现在中非合作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主要集中在政府领域,必须考虑将非洲各个阶层的人纳入进来,包括女性群体等,让他们也能够真正从中获益。
图为曾爱平发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副所长曾爱平的发言聚焦于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光伏产业合作。他说,虽然非洲的光伏产业目前发展较为缓慢,但仍然是全球光伏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发展光伏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潜力巨大。目前,中国与非洲的光伏产业合作主要有五方面内容,1.中非之间光伏产品的贸易。2.中非之间相关项目的合作研发。3.中国援助非洲国家小型的清洁能源项目。4.中国光伏企业捐赠的相关产品。5.中国光伏企业的在非投资。目前中非太阳能合作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中非之间加强相关协调与合作。
艾伦·凯恩展示的气候变化对安哥拉沿海地区影响的研究图片安哥拉城市规划专家艾伦·凯恩的发言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安哥拉沿海地区的影响,并分享了其科研团队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通过收集安哥拉沿海地区历史上海平面、洪水、人口等地理数据,经过分析后发现,在过去的年,安哥拉的洪水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沿海的一些居住区,极端天气频发。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艾伦·凯恩正带领相关科研团队参与到沿海高风险地区的社区规划之中,并和当地社区一起采取行动,以便更好应对因气候变化而日益加剧的风险。
图为贾绍凤展示的关于乍得湖的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在发言中介绍了其科研团队关于乍得湖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成果。他说,乍得湖流域涉及到乍得、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八个非洲国家,其湖域内的人类的活动与气候变化导致乍得湖的水体面积急剧萎缩,从最初的2.5万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2千平方公里,严重危及周边万人民的生计。应该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外迁人口来减少本地区的人口压力,或者从外部调水,进而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等措施,来改善乍得湖湖水面积缩减问题。
尼日利亚替代政策视角与战略中心战略与传播总监乌迪塔指出,有些人可能觉得气候变化与中非合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事实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切实影响着中国和非洲。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问题,其造成的影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来传递这样的信息?如何更好地进行公民教育?如何让人们能够了解气候变化会带来的沉重代价?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中非合作的框架之下,用文化的手段来传播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让中非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朱伟东在发言中从法律角度探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他说,气候变化在多领域内已经对非洲产生了影响。中非之间在气候领域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巩固中非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要在全面的法律框架之下进行,首先就是在多边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之下的合作,如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的国际公约进行。其次,中国可以跟非盟或者是非洲次区域组织签署一些文件和计划书。再次,中非可以在双边协定下开展工作。此外,中非还可以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国内立法上进行交流与合作。
图为设在北京的第三分议题主会场现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元简在发言中谈及未来中非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他说,未来中非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其原因主要有:1.在经历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后,中非人民的环保意愿更加强烈,希望能够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2.清洁能源技术日臻完善,在过去十年中,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不断发展,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其技术竞争力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3.非洲的电力需求量非常高,传统能源设施的使用成本在加大,清洁能源反而能够满足非洲偏远地区的用电需求。希望中非双方能够顺利实现能源的转型,为全球节能减排行动作出贡献。
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吉图鲁在发言中主要讨论了因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和家庭收入问题。他说,自己的研究表明,到年受到气候变化风险影响的国家几乎都是在非洲,这会影响到非洲国家人民的健康和民生,如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等,此外还会影响到非洲人民的整体安全。因为非洲人的家庭收入大部分依赖于粮食生产,也就是说通过种植粮食来获得生计。而气候变化会显著影响非洲的粮食收成进而影响非洲人的家庭收入。为此,中非双方要加强相关联合研究,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的发言是关于气候变化下的中非粮食安全问题。他说,气候变化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加剧了非洲的粮食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年有0万的人死于粮食的短缺,其中包括大量儿童,这些地方包括马拉维、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等国,年的旱灾也导致了大约万人食物短缺。年年底非洲发生了蝗灾,并且一直持续到年年初。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非洲食物短缺的人口的比例也在大幅增加,从18%左右增加到现在的25%左右。所以,中非农业合作中的粮食安全合作,在未来只会更重要,希望双方继续加强相关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瑞彬发言的主题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变革与中非气候合作。他说,受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影响,使得目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中非有必要在此问题上坚持共同又有区别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巴黎协定》,携手促进绿色发展,并将气候安全纳入中非合作的长期框架当中。
图为第三分议题研讨时线下线上与会者交流的情景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发展、有为的伦理型国家研究项目研究员威尔弗雷德·隆加谈到了新冠疫情对气候变化和抗灾资金的影响。他说,新冠疫情影响到了全球的GDP的增长,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很大的预算压力,没有足够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缓解气候变化,要通过多边合作来实现这一目的。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王菁菁的发言是关于如何提升中非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问题。她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中国会务实地推进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就是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之下,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方会通过提供援助,包括能力建设和培训方面的援助,与非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中非双方可以尝试通过改善培训的规划、加强宣传和分享经验,以及采取新的培训手段等措施来优化培训方式,以提升相关培训效果。
(以上图片均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