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旅游 >> 对话亚洲在非洲4信仰,足球,还有生活
对话
亚洲在非洲(4)信仰,足球,还有生活
当地村落的民居
1
信仰,足球,还有生活
.04.10一
信仰
这是我第一天来到施工现场工作。
就在昨天下午我们刚到了恩冈代雷。
沿着N15公路从雅温得到这里将近走了一千公里。
这一路上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文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这里是伊斯兰教的范围。
雅温得的植被以茂密的雨林为主,植被密度很高
稀疏的高大乔木结合茂密的草丛是恩冈代雷这里的典型植被形式
四五个月滴水不见的旱季让草丛变得极度易燃
“他们怎么都不工作了,应该还没到下班时间吧。”
才刚到下午四点,弯沉车司机和实验室小工们都停下了工作,带上自己的水瓶和毯子径直走到了路边的树荫下。
“他们每天一到这个时间就这样,好像是做祈祷吧。”
同事回答了我的疑问。
仔细地洗过手脚以后,他们跪坐在毯子上,嘴里念念有词,头着地虔诚地做着祈祷。
“你看他们一天连饭都吃不饱,工作起来懒懒散散的,做起祈祷来倒是一点都不马虎。”
“这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吧,没办法改变贫穷的状况,也就只有信仰才能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撑了。”
当地村落的民居以土坯房和圆形茅草房最为常见
通常采用茅草来做屋顶,少数房屋会使用铁皮。可以看出大部分房屋都没有通电
我想起了在雅温得看到的景象。
老百姓们住着铁皮木板围成的房子,街道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但是教堂一定是高大的,宏伟的,教堂的门前一定是干干净净的。我看到有很多学生穿着校服从教堂里出来。
北方的恩冈代雷也是这样,不同的是教堂换成了清真寺,十字架变成了新月……
恩冈代雷市区集居住与商业一体的房屋
首先来的人已经做完了祈祷,他们穿上鞋子,把毯子让给还没有祈祷的人。我和同事就坐在另一侧的树荫下静静的看着他们洗手,洗脚,做着同样的祈祷。
喀麦隆曾经是英法的殖民地,黑奴贸易也曾在这里兴盛一时,基督教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传入了喀麦隆。
宗教的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鲜血,十字军东征和近代殖民都是最明显的体现。如今中东的动荡也离不开宗教矛盾的身影。即使是被认为是相对平和的佛教,其在藏区的传播也是伴随着各种“吃人”的压迫。欧洲最黑暗的时代是基督教一手遮天的中世纪;藏传佛教把吐蕃变成了喇嘛手下的奴隶;中东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已经打打杀杀了上千年。
说起来也好笑,教导信众克制欲望的宗教却成了实现欲望的最佳幌子!
我们在无神论的教育下长大,因此很难理解宗教的种种行为。如今,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某些人疯狂的传教行为就像丑角表演一样可笑,但在当初欧洲殖民者看来这却是最正经的事业。
在国内的个别地方,依靠政府扶助脱贫的人竟然转身就到教会上缴“十一税”。他们跪拜祈祷,感谢上帝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上帝也应该是千千万万的基层扶贫干部。
中国是一个完全世俗化的国家,宗教不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古人看来,神是应该为人民服务的,被人创造出的神应该是服务于“我”的愿望的。如果神不能为我所用,那要他何用,这样的神应该灭掉!我很庆幸自己不是生在一个宗教国家,更庆幸自己接受的是科学教育而不是宗教教育!相比于民居显得富丽堂皇的清真寺
问题是,豪华的寺庙能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吗
“上车吧,我们还有几公里路床弯沉数据没测哪。”
随着祈祷结束,工人们慢慢朝弯沉车走来,同事和我也重新开始了工作。
二
足球
在PK4位置有一个小村庄,这是名副其实的小村庄,因为这里只有零零散散沿路而建的几间房子。
“哎呦,这里还有个足球场呀,在这条路上跑了十几天了我竟然还不知道这儿有个足球场。”
足球场只是一块稍干净点的空地,空地两侧有孩子们用粗木棍搭起的两个简易的球门。
“这是新昌的分包段落,咱们来的也不多,这边找块空地就能踢球。”
看着这些孩子们的热乎劲,我也想起了一个同学。那是在杜阿拉短暂停留的时候,我在飞机上遇见了喀麦隆国家队。后来和同学说起,他也是这么的兴奋:
“那可是非洲最强球队啊,号称非洲雄狮,光是世界杯决赛就入围了好几次,人家还拿过奥运金牌哪!”
饭可以不吃,但足球还是要踢的
虽然刚刚来到十几天,不过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喀麦隆人民对足球运动的热情。在首都雅温得街头见过很多次提着足球的中小学生。
虽然国家经济状况不好,但雅温得的足球场还是可以看出经常举行比赛,路上也随处可见和足球运动有关的海报和广告。
我不止一次的在恩冈代雷市区和我们未修好的路床上见到三三两两的足球运动员在跑步训练。
正在路上跑步训练的足球运动员
营地附近的大大小小的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简易足球场:
空地上树一个木框就是球门;
地上也没有标线,那就不要标线来“撒野”;
场地不够那就在树第三个第四个球门;
村里没有合适的空地踢球,那就几个人面对面在土路上传球。
只要想踢球总是可以想到办法的。
就这样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某次几个小孩子追着我们一起踢球,一路走一路追,一直追到跟不上才罢休。
学校的简易球场
场地不够,球门来凑
我小的时候只在电视上见过足球,虽然很想玩,但是卖足球的地方很少而且也很贵。
第一次亲手摸到足球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县城工作的姑姑买了一个足球并送给了我。我曾经也对足球爱不释手,不过这个足球寿命并不长,仅仅半天就被我踢到了钉子上泄了气。这是我的第一个足球也是唯一一个。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也只能接收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台,家里除了电视外就没了其他电子产品。每天放学回家最期待的就是界首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奥特曼。
跟着爷爷奶奶下地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们挖山药,我就摘“酸不溜”果子;他们去县城卖西瓜,那我就是西瓜地的“西瓜保卫者”,抓抓蚂蚱逗逗蟋蟀。虽然物质匮乏,但那时候从来没有觉得生活很枯燥,每天都对以后的生活充满憧憬。
这些孩子应该和小时候的我很像,他们对生活还充满着热情!
我们也曾是孩子(此图片由同事提供)
1
老丁点评
这是《对话:亚洲在非洲》的第四篇文章。
之前我们俩谈到对话的话题时曾经专门说到了非洲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今天这一篇就是回应其精神生活的,只是,这个话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个别敏感话题,比如,我特意将他原文中的“zong“”JIAO”换成了“信仰”……
中国人更多地信奉自己的祖先,在这一点上,我个人以为远比西方以及被西方殖民洗脑的非洲人高明,毕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啊!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虚无缥缈的那个,嘿嘿,搞笑了吧!
老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