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政治 >> 生活在非洲都市里的乡村俱乐部
雅温得的雨夜,难得有种朦胧的美感。
(图片来自炸鸡小哥)
喀麦隆的天气,总是十分用力,似乎没有中间状态。
太阳出来用力地发光发热,好像热情洋溢地拼命拥抱这片土地,
而载着厚重雨水的乌云一来,世界瞬间被黑暗侵袭,
雨开始用力地下,往往伴随着狂风,
猪八戒来了,就是这样。
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停网停电,
什么和风细雨,什么阳光温煦,
不存在的。
按温度划分,一年只有一季,比如今天气温19-29度;
当地一般按降雨量划分,分为雨季和旱季,雨水多的日子里气温普遍更低。
因为靠近赤道,日夜分隔相当平均,早上六点天亮,傍晚六点天黑,而且天天如此,一年到头不会有太大变化。
人们似乎对温度变化比降雨多少更加敏感,所以日子久了,都感觉不到时间的变化了。说非洲的生活节奏慢,天气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我们生活的城市雅温得,是喀麦隆的首都,是国家政治行政中心,总统府的所在,所有与喀麦隆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在这里设有使馆或办事处。
在撒南非洲国家的大都市生活,有一种魔幻般的体验。别的国家没住过,只能说说喀麦隆,不知道是否具有代表性。
魔幻一·豪宅与铁皮房比邻从城市景观来看,明显是被资本影响的结果,不是资本积累,而是资本切割。
公共设施可以老旧,但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可以通往豪华的别墅。在这里,土地私有,有钱的人家通常是买一块地皮,然后自己建造房子,也有直接买一块已有房子的地,但都会进行大规模翻修。
道路是国家的,房子是自己。
路修得好不好管不了,但自己的房子可以修得像宫殿一样豪华。
城市道路的水泥路部分大多是双向两车道,少数主干道会拓宽,这都是肉眼估算的车道数量,因为没有一条路地上划了线区分车道的。而更多的路都是土路,就是铲除了杂草留出的一个能行车的空间。
在很多片区,豪宅附近可能都是铁皮房。
上次去土豆同学生日会,离开主干道走了十分钟山路,才来到一幢三层大别墅,这个家里有厨师、司机、保安、保姆、清洁工,只为服务一家三口。而在高高的围墙外面,竟是十几口人住在一个铁皮房里。
一墙之隔,资本切割得如此明晰。
资本分割的两端,一条街的两侧,一边是别墅一边是平房。
不仅是住宅区,商业区也呈现相同的分隔特点。商业楼基本都是私人资产,装修精美的高档写字楼可以和乱糟糟的杂货铺出现在同一条街,甚至比邻。
位于市中心的AfricanBusinessCenter办公区,和楼外嘈杂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穿着精致的职场女性或西装革履的商业精英,从这栋现代化的写字楼走出去,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踩进泥坑。(图片来自网络)当然,大部分的住宅区还是有清晰的阶级划分。有鱼龙混杂的市民生活区,人口密度高,房租、物价相对便宜。也有安静一点的中高层住宅区和豪宅林立的富人区。
雅温得城市非常开阔,虽有“七山之城”之称,不过都是小山丘,这使得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的总统府赫然雄伟。不管从城市的任何一个方向,都能遥望到这个国家的“白宫”,遥远而缥缈。
喀麦隆总统府,图片来自网络
暴雨来临时,就在总统府的山脚下,街道泥泞不堪,在路边等出租车的人全身湿透,环顾四周没有避雨的地方,另一片街区因暴雨停电,漆黑一片。而“白宫”永远灯火璀璨、昼夜通明。
据说,生活在“白宫”里的大人物,在喀麦隆过着瑞士标准的生活。
资本还是权力,一股魔幻的力量。
魔幻二·都市的中心是农村市中心的雨夜,图片来自炸鸡小哥
雅温得的市中心有两个大转盘,周边错落着部长大楼、总理府、中央邮局、希尔顿酒店、财政部等众多政府办公大楼。这里的路又宽阔又平整,两个转盘中间的路就是国庆节时的阅兵大道。
但在中心转盘旁的大超市门口,乞讨的小孩会趴在等红绿灯的轿车车窗上,财政部大门口终日堆满了无所事事的人群,部长大楼的停车场出口总是被摆摊的摊主和货车堵塞。
一个国家政府最高层的工作场所,以这样一种魔幻的方式存在着。
国家税务局的某部门办公楼,路边这种木桩电线杆我都很陌生,在国内很久没有见过这种木桩了。一遇刮风下雨,就有可能停电。距离市中心5-10分钟车程,就是外国人聚居区,整个城市最贵的区,一片地皮,没盖房子甚至还没除草的裸地都可以卖到1万人民币左右每平方米,物价也不便宜,聚集了许多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处、跨国公司办公室,中资企业的办事处也多设在该区。
那天又遇到狂风暴雨,正在办公室里发邮件,突然断电,网也跟着断开,一片漆黑。同事立马插上柴油发电机,轰隆隆像是飞机起飞的声音,把办公室再次点亮。接着去洗手准备吃午饭,又停水了,只得用平时储存的自来水草草地洗了个手。
即使是整座城市最贵的区,停水停电都是家常便饭,唯一的好处在于,停电后恢复得比其他区快。
再豪华的别墅,在停水停电这种事情面前都是平等的,只是普通街区有时候停上三五天,富人区一般一天内得以修复。
基建跟不上,穷人富人都一个样。
魔幻三·一种奇妙的满足感同一个城市,天差地别的生活,那么近,又那么远。
当地居民出行靠拼车(没有公共汽车,公共交通全靠一群黄色的士,乘客站在路边向司机大声喊出目的地,若与车上乘客同一方向便可同行。这种出行方式一到下雨就瞎),在露天市场消费,生活还算是井然有序。
也有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或是处于当地社会中高阶层的人,开车出行,在超市消费(当地许多人没有在超市消费的能力,因为超市的货大多是高价的原装进口产品),生活也是相当满足。
像我这样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受就有些奇妙。
以前周末逛街看电影,带娃去亲子乐园,音乐会、艺术展、咖啡厅,和朋友撸串火锅烤肉奶茶,即使每天下馆子菜式也不带重样的。现在的业余活动基本缩减为吃饭和打球。
一家有livemusic的餐厅,也是由一段土路引导到餐厅门口,室内装修、服务、菜品都还不错。
每周末带土豆去上网球课,俱乐部离家只有不到5分钟车程。
城里有情调的餐厅还有那么几家,带网球场的俱乐部也有,除此之外,娱乐活动为零。衣服都不知道在哪买,默默地省下好多钱。
我看这个城市就是个巨大的卖方市场,许多我们生活的日常所需都几乎无法选择,根本不知道剁手是什么。
儿子们的绘本玩具都得从法国或是中国订购,遇到疫情封国我那就歇菜;生日蛋糕只有两家面包店能做,还怪难吃的;全城我知道的咖啡厅也只有两家;
过去爱出门不着家,现在都懒得出门。
听说尼日利亚大都市拉各斯有生活丰富的维多利亚湾区,咱也没去过;
听说加纳首都有个大型商场AccraMall,咱也没去过;
听说科特迪瓦首都许多商场都有肯德基、麦当劳,咱也没去过;
咱只知道肯尼亚内罗毕的大商场不少,不过道路环境也是半斤八两。
或许有人不在乎公共设施的标准,或许他们在这个社会看到别样的机会和追求。
隔壁邻居是个退休的法国医生,他在这个房子住了十年,儿子九岁,他至今没有带老婆孩子回法国的计划。
对面的邻居是个从小随家人移民法国的喀麦隆人,太太是非裔法国人,一家人近年来刚从巴黎回来,他在建造自己的别墅,打算让儿子们就在这里读书。
我也曾听不少外国人说过,在这里过个有钱人的生活还是很自在的,好像资本始终是过上幸福生活的基础。
我以为,或许不是钱,或许是别的东西,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对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管在哪里,不管是不是因为资本加持,都能把日子过得自在。
或许有些地方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或许另一些地方的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辛。
(之前在欧洲生活时就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心向往之的欧洲生活)
刚到喀麦隆时,说实话被首都的乡村感吓到了。
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曾留学法国的Y姐姐和S哥哥。Y姐姐在这乡村过着都市白领生活,工作忙碌、社交广泛,几乎吃遍了各种风味餐厅。她说,这里和巴黎的区别,就是生活半径明显缩短了。S哥哥更精致,喝得是手冲咖啡,抽的是网红电子烟,玩的是城市骑行。在喀麦隆过着巴黎的生活品质,着实给了我很大鼓励。
一个人的生活品质,真的不是由公共设施决定的,真正的自在,其实取决于自己身边的那一亩三分地。
~End~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