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政治 >>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大战大考ld
广州作为管理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同时也是流动人口大市,面对来穗人员多、人口流动大、国际交往频繁给疫情防控带来的压力,创新实施“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及时将“共建共建共享”治理常态转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战时状态,为夺取抗疫全面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十带头”党员奋战一线,健全“4个三”的工作机制,聚焦重点国家在穗人员健康服务管理“1+4”工作机制,实施“五个一”工作机制服务复工复产,广州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夺取“双胜利”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
6月28日,几乎在同一时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配套工程、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下称“华工国际校区”)二期工程齐齐破土动工。尽管面临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但广州“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和年度投资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项目总数共个、总投资约4.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亿元,占今年全社会固投预期目标约六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1—5月经济数据显示,投资、工业、消费、外贸降幅全面收窄,广州经济延续恢复改善势头。
发展基础持续巩固,党建引领是关键。面对突出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的经济形势,广州迅速把“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机制转化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战时状态的党建引领疫情防控责任体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推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实际行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广州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打通指令执行“中梗阻”和基层落实“最后一个公里”,把党建引领疫情防控组织体系建设为上下贯通、横向融合、执行有力、令行禁止的严密体系。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党建引领全民响应正汇聚起磅礴力量。
党员带头织密基层安全“防护网”
“您好!我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今天再来量体温……”在疫情暴发初期,为居民测体温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头戏,这一幕在广州各个基层街道上演。
在越秀区北京街道都府社区,由社区党委书记郑江虹、北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吴慧敏和派出所民警陈伟灵共同组成的“三人小组”齐上门,向一名从武汉出差回来的居民了解情况。
资源不足、人员流动、行程瞒报……各类问题往往会在战“疫”一线中暴露。为了建立市民健康管理台账,只能靠人力一步一个脚印走访摸查出来。早在1月24日(除夕),越秀区就实行社区“三人小组”入户走访工作机制,落实“一人一册”的健康管理办法。
这支“三人小组”是越秀区个社区中的一个小分队,也是广州第一时间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缩影。摒弃“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方式,广州市落细落小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控扩散”的疫情防控工作思路,织密“三张网络”,健全“三个小组”,建好“三本台账”,采取“三种方式”处置,建立健全“4个三”的工作机制。
如果说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网格就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广州,“党建+网格”的力量和“小网格、大服务、精管理”的基层治理优势,因地制宜出新招,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赋能。
在“中国皮具之都”花都区狮岭镇,面对3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当地层层压实经济社网格党组织责任,在出租屋、物业小区、工业园区推行“楼长制”,发动以党员为骨干的多名“楼长”投身在农村自住房屋、出租屋、居民小区、工业园区、商业大厦、工厂、仓库、市场、学校等基层疫情防控第一线,形成严密防护网。
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更是人民群众聚集之地和安居之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筑牢“社区防线”,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增城区,“社区民警+网格员+医护人员”三人小组落实重点人员检测,“社区+挂村部门+小区物管”专责小组化身“爱心快递员”,全天候守护居家隔离群众生活需求,同时推动全区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支援抗“疫”一线约5.32万人次,把一面面党旗插到抗“疫”第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广州通过“4个三”的工作机制,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重要成效。随着境外疫情的暴发蔓延,广州用“秘诀”做好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即通过“四个保障”“三个全覆盖”和“四个环节”全流程闭环管理,继续打赢疫情阻击战。
同心同向共筑抗疫“共同体”
“你好!”一见面,钱枫就蹦出了标准普通话。年,他从也门来武汉留学。年,他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广州广电运通中东区的海外技术支持工程师。
疫情发生以来,钱枫一直在广州,见证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不凡历程。工作之余,他是广州市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的外籍志愿者,不仅走进公益热线直播间提供在线心理疏导服务,并协助社区防疫“三人小组”开展健康管理上门服务。“由于戴着口罩,我们看不清楚彼此的脸,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信任。”他说。
在疫情防控中广州坚持对在穗外国人与中国公民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的原则。在健康管理上,广州对所有在穗人员推广应用“穗康码”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穗康码”工作专班始终坚持按照“全覆盖、无差别”的原则,推出了中、英、日、韩、法等多语言版本。外籍人士使用“穗康码”没有特殊标志,与广州市民一样,仅根据风险高低颜色有所不同。
今年3月4日,韩熙光从韩国飞往广州,家人临别时的叮嘱让他至今难忘。“他们听说回广州要接受隔离观察,起飞前还问我能不能别走。”韩熙光说,“会担心语言沟通上有障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抱着忐忑的心情,他决定还是回到这座他已经工作了6年的城市。
在韩熙光踏上飞机的同一时刻,黄埔区经口岸入境人员专项服务组已经开始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从入境人员的接送、安置再到转运、隔离,各个环节均严阵以待。“一下飞机,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引导我们测体温,做好信息登记,然后把我们统一送到了酒店,整个过程很严谨,让人觉得特别放心。”韩熙光说。
为了让自己记住这次独特经历,观察期结束后,韩熙光特意把贴在房间门口的“健康关怀提示”完完整整地撕了下来,上面记录着他的隔离时间,“我要好好保留着,以后把这段经历讲给女儿们听。”
病毒无国界,疫情防控既要严防死守、联防联控,也要互帮互助、协同作战。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共同的生态圈,风月同天、命运共同体是不争的事实。疫情突然来袭,让人们强烈感受到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增强共同体意识,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在广州,外籍人不是外人。广州通过精准防控、分类施策,及时发布外国来粤人员健康管理工作指引,落实好社区网格化管理措施,压实复工复产复市单位主体责任,用心用情、周到细致做工作,维护好外国来粤人员合法权益,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同抗疫的强大合力。构筑起重点国家在穗人员健康服务管理1+4工作机制。(1是指凡有外国人居住的街镇,都建立属地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专班,4是指外国人日常服务机制,市、区外事部门沟通衔接机制,个案应急处置机制,重点场所驻点值守机制。)
白云通过政校合作、社区招募等方式,组织热心外籍人员、外籍留学生建立志愿服务团队,构筑抗击疫情“共同体”,已招募阿尔及利亚、喀麦隆、韩国等20多个国家志愿者,在外籍人员较为集中的社区、集中医学观察场所推广建设外籍志愿者服务站。在天河,利比亚人拉希德已经成了天河猎德街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的常客,在广州生活17年,不少在广州的非洲同胞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咨询。在疫情期间,他帮助非洲同胞化解误会,解决纷争,提供服务。“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拉希德多次强调。
全力以“复”让“两难”变为“两全”
6月26日,“华凯”轮顺利挂靠广州港南沙集装箱三期码头,标志着广州港与亚海航运合作的湾越快航BVX航线成功开通,南沙港区至海防直航航线数量增至7条,基本实现海防天天班,进一步织密“一带一路”东南亚航线网络。这是今年广州港南沙港区新开的第12条航线。
人民至上战危局,坚定信心开新局。一手开足马力保防控,一手复工复产稳经济。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幕幕场景冲击着记者的视觉,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豪情不减。
当前,广州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突破了万,是全国这几年来增加实际管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货如轮转。均彰显了广州“流量之城”的本色。超大城市、门户城市的典型特征,意味着这里机遇无限,但也意味着防控工作难度更大。全力以“复”,广州既需要担当,更需要战略。
广州市保为康劳保用品有限公司是广州市一家具有医用口罩生产资质的企业。这家公司能否正常运作,将对全市抗击疫情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不过,生产防护用品所需的设备及原材料,远在公里外的湖北仙桃。因为形势严峻,交通道路阻断,货物正常运输受到限制。
花都区委组织部组建发改、工信、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和街道党员骨干组成的党员突击队,蹲点为保为康公司提供“一对一”全天候贴身服务,协调申请到全省第一张应急物资和人员运输车辆通行证,组建物资抢运小分队,护送保为康公司千里奔赴湖北仙桃市采购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仅耗时36小时就运送20吨口罩原材料、12台生产设备全部安全返穗,全力破解材料设备紧缺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建立实施“五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个企业或项目对应“一名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组支持政策、一个调度平台”,全力打通堵点、补上断点、解决难点,提高复工复产效率,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疫情防控,“精准”是关键词。疫情发生后,党组织和党员成为了主心骨和连心桥。
番禺区“小个专”党委想方设法购买口罩、消毒液等各类防疫用品逾15万余元,全力支持区内企业复工复产。翼景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为疫情防控改装专用无人机,开展大范围的广播宣传、红外线体温检测以及视频监控,助力捷普电子等大型非公企业复工达产。荔湾区海龙街道领导班子坚持落实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建政企沟通联络“绿色通道”,街领导挂点“暖企”,坚持上下联动、登记造册、健康监测,深入企业开展“拉网式”集中核验,今年1至5月,海龙街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总额51.41亿元,同比增长22.52%。
战“疫”仍在继续。“党群同心、众志成城”的生动实践,在广州构筑起坚实的红色防线,凝聚成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疫情期间,广州组织发动全市79个市直机关党组织,建立党员突击队余支,下沉到城乡社区一线超6万人次,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名机关党员干部坚守机场护国门。组织全市26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打头阵、挑重担。
如今,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市民生产生活逐渐回归常态,但疫情防控复杂性、艰巨性仍在。广州将继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抓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慎终如始、善作善成,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推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全力以“复”的广州效率
疫情下的企业,面临大大小小的难题。从原材料供应短缺,到制度性成本高企,这些问题都亟待政府的迅速响应和高效解决。广州的营商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也在挑战中经受考验。
速度更快、力度更大、服务更精准。面对挑战,在全民战“疫”中,广州进一步提高复工复产服务便利度,建立健全企业复工复产“五个一”机制,取消不合理审批,市、区联动重磅推出“广州48条”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暖企”政策,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努力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助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非常时期用“非常之法”
重点防控物资生产企业马力全开、复工复产,才能一步快、步步快。“仅仅一个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临时厂房报批手续!堪称神速!”广州福泽龙卫生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月华有些难以置信。2月初,公司准备动工建设一栋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的钢结构临时建筑用于生产应急物资,计划在1个月内将医用类防护口罩产能从现在的20万个/日提高到50万个/日。
企业急需在用地权属范围内扩建厂房以扩大产能,非常时期有“非常之法”。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测量放线到部门会审、收集资料、办理审批等各个环节,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和属地街道都做好“贴身服务”。从化分局局长王峰说,在受理企业申请后1小时内,全部临时厂房的报建审批手续就已经完成了,这也让周月华松了一口气。
启动一级响应后,广州迅速组织重点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第一时间召开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动员口罩、防护服、测温仪等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并迅速组建由市发改、工信、市场监管部门及各区、广药集团等单位党员组成的“驻企五人小组”。快速行动后,疫情防控必需品紧缺局面很快扭转。
受疫情影响导致残缺不全的供应链,被逐渐合拢。政府部门的快速响应,令企业在这个特殊时期能够从容渡过难关,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流程优化提升企业“获得感”
6月4日,富博(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向广州海关所属海珠海关申报进口6台温控循环器,海珠海关采取远程监管模式,在口岸实施检疫后即允许该批货物实货提离。“远程检验监管避免了精密仪器在码头粉尘环境下开拆所受到的影响,同时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原来等下厂排期需要一至两个工作日,现在半小时不到就能完成验放。”富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益才说。
针对疫情防控特殊情况,广州海关全面优化企业注册、审批、报关、查验等流程,推行收发货人“免到场”查验等新模式。大力优化商品检验工作,通过“两段准入”大幅减少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叠加“远程监管”缩短“合格入市”时间。
在这场抗疫战役中,正是依靠广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底色,才有了“一小时完成复产审批”的神速、“一封邮件即可复工”的便利和“百名局长服务千家企业”的贴心。
在战“疫”过程中,广州迅速建立健全企业复工复产“五个一”(一个全市指挥平台、每个企业或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帮扶小组、一套复工复产或复工竣工方案、一组帮扶措施)机制,指导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防控规范,及时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既为快速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样本借鉴。
开办企业仅需半天、刻制公章免费、企业注销“一事一网一窗”办理、“四新”经济建立容错机制……今年初,广州正式启动营商环境3.0改革,着力推动打造创新创业创造、国际营商规则衔接、法治化营商环境三个高地。
后疫情时期,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降低疫情影响的坚强支撑。尽管处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南沙港区凭借高效的物流服务和便捷的通关环境,今年一季度,南沙进出口总额逆势上扬,达到亿元,同比增长24%,真正印证了“货走南沙,恰逢其时”。
案例
广州26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齐战疫
打头阵、挑重担
“36.3℃,体温正常,您请进。”在天河区天园街东晖社区门口,来自广州地铁天河公园中心站的党员刘志红为进入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谢谢,我认得你们,是广州地铁工作人员吧!”地铁志愿者马甲就像地铁制服一样醒目。
这是广州在职党员积极投身到社区防疫工作的一个缩影。疫情期间,广州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充分发挥在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通知》,要求在职党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到带头参与社区值守、带头做好关爱服务、带头筹集急需物资等“十带头”。组织全市26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打头阵、挑重担。
荔湾区昌华街西关大屋社区在职党员叶兆威是一名医生,除了志愿上门援助有需求的居民,在疫情期间,叶医生只要有空余时间,就以在职党员的身份参与社区防疫,协助测量体温和张贴防疫宣传海报等。他在上初中的儿子也深受父亲影响,主动请缨一起参与到防疫工作中来,在昌华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叶医生带着儿子忙碌在疫情防控中,成为昌华街防疫“父子档”。他时常叮嘱儿子,在大灾大难面前,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在职党员的真情服务,也暖了民心。近日,广州市统计局调查显示:逾九成被访市民认可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回社区的战“疫”作用,68.1%市民知晓“在职党员回社区开展服务”。
去年以来,广州市推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开展服务,让“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逐步成为在职党员的新常态,成为广州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途径。
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不但发动了党员参与社区事务,也壮大了社区工作力量。为了让在职党员长期发挥作用,越秀区三眼井社区把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和居民骨干都组织起来,成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完善制定社区治理的长期机制,让在职党员能够持久发挥作用。
来源:南方+
编辑:红棉璀璨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
广州市单位党组织向属地镇(街)报到指引(内附联系方式!)
格局再造:一座超大城市的担当与承诺
“党建+直播”为党庆生,南沙区大岗镇举办庆祝建党99周年主题活动
“令行禁止”担使命“有呼必应”践初心
广州市委组织部驻宝溪村工作队开展“七一爱心行”活动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