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

柷敔考辨

发布时间:2021/9/3 10:22:51   点击数:
百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61210/5112506.html

柷敔考辨(修订版)

陇菲

《尚書·益稷》有言:

虞賓在位,群居九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跑蹌。

其中所謂“柷”、“敔”,是兩種擊樂器的稱名。

《書經·蔡注》引《爾雅·釋樂》郭璞《注》說: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刻,以籈櫟之,籈長一尺,以木為止,始作也擊拀以合之,及其將終也,則櫟敔以止之,蓋節樂之器也。

其後,眾多文獻皆從郭璞《爾雅·釋樂》之《注》,但是,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

伏虎樣子的“柷敔”,(隴菲按:不是“柷敔”,而是“敔”),事實上漢代以前從未發現。(1)

從文字學形訓的角度觀察,《書經·益稷》之“合止柷敔”之“敔”(《詩經》作“圄”),實際上是一種細腰擊樂。“敔”,《說文解字》作,其,正是細腰鼓之象;其,則是“攴”之初文,是以手擊物之意;其,是“口”之初文。此處可作二解:1、一邊擊敔,一邊唱歌;2、在“”之所象的擊樂下,置一共鳴腔體,一如敲擊銅鼓時“以瓦器從後面收其音而縱送之”(2),或“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故聲洪而應遠”(3)。

演奏銅鼓以木桶合之

此說,尚有一個音韻學與民俗學的旁證。據一九八二年第一輯《民族音樂》所載潘世雄《嶽(蜂鼓)》文,以及由新世界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載,壯族所用之細腰蜂鼓即稱之為“嶽”。如果以“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眼光來看。此一“嶽”(yue)字,很可能便是“敔”(yu)字的一音之轉。

隴菲以為,以前注家對“柷”字的解釋,或有所據,但卻張冠李戴,用於對“敔”的解釋。

從晉代注家便已經對“柷”、“敔”之為器頗為隔膜的情況看來,此兩種節奏樂器,應是遠古巫樂期的產物。因此,對其形制與功能,應在一個“巫樂”的大視野中去觀察。

“敔”之為器,似乎與主風雨的“蜚廉”有一定的關聯。

《淮南鴻烈·淑真訓》有言:

騎蜚廉而從敦圄。

高誘《淮南鴻烈解》注其言而說:

蜚廉:獸名,長毛有翼。

敦圄:似虎而小。“圄”音“語”。

“蜚廉”即是“飛廉”,又稱“龍雀”,是“風伯”一類主風雨的神祗。“敦圄”,不詳其義。一說是“獸名”,一說是“仙人名”(4)。但既然與“飛廉”過從密切,想來也與風雨有關。高誘既然說“敦圄似虎”,“敔”即“圄”在漢代以後作“伏虎狀”,也並非全由杜撰。

關於“柷”、“敔”之器的巫術功能,一些野史筆記中,尚留有蛛絲馬跡可尋。如《路史》便說:

帝舜宅立三十有三載,諮禹而巽位焉。乃更著四時,張樂成於大麓,鐘石渝,笙管變,未及終,天大雷電、烈風,大木盡拔,大屋盡發,宮羽盡革,二工伏拀以操雅,帝乃命大禹步於上帝而共禦之。

看來,“柷”之為器,與“禹步”一樣,都是可操縱風雷的法器。

《蠡測錄》也曾說:

或問:“樂器以柷敔為起止,以金石為始終,何也?”曰:“柷之形仰而開,以象東震之義,震為雷主,聲物皆出於震,故所以起樂也;敔之形為虎而伏,陽氣至秋而衰謝,雷聲至秋而收斂,虎為西方金獸也,共背齟齬二十七,以當三九陽數,故刷之所以止樂。

這裡,確有荒謬的附會之說,但卻透露了“柷”、“敔”之器,在遠古巫樂中與“風

雷”的關係。

我所感興趣的是,“柷”或“敔”之為器其“齟齬刻”的形制。所謂“齟齬刻”,是一種凸凹不平的鋸齒。為使其發聲,便需要以另物如“籈”在其上鋸刷。正是因此,《莊子·內篇·齊物論》才說: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過去,一般注家都將“據梧”作為“倚樹”解,也有釋作“據梧琴之几”的。但是,從其句法來看:“琴”、“策”、“梧”,顯為三種不同的樂器之名;“鼓”、“枝”、“據”,顯為三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因此,我以為“據”當為“鋸”,“梧”當為“敔”,“據梧”便是“鋸敔”。

與此相關,《莊子·外篇·山木》也說: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杖,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之心。

此所謂“左據槁木”,當作“左鋸槁木”,即“據梧”;此所謂“右擊槁枝”,即“枝策”。而且,“策”、“柷”不過一音之轉。“據梧”、“枝策”,即“鋸敔”、“擊柷”。(按:“枝”、“擊”也不過是一音之轉。)(5)

“柷”、“敔”之為器,在上古原是兩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二者同為木制,但一有鋸齒,奏法為刷、鋸;一無鋸齒,奏法為打、擊。根據字形看,“敔”之為器應是打擊樂器;“柷”,《說文解字》作“”,其為器,從“”之字形觀察,應是一邊有齒的刷鋸樂器。

“柷”字之“”形,長條狀一邊有齒。此一類器物,已有出土和遺存的文物發現。

一九七八年九月至一九七九年六月發掘出土之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薩滿巫師彩陶俑左手所持,即是此一類如木梳般長條狀而一邊有齒的法器。

薩滿巫師

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

日本人小山美秀子創辦之MIHO美術館之“東魏法師俑”,形似此器。不知是高仿的贗品,還是真品流失東瀛?

由此東魏茹茹公主墓薩滿巫師彩陶俑左手所持之器,不由聯想到河姆渡出土的“鋸齒器”。

鋸齒器

河姆渡出土,隴菲攝

河姆渡出土的“鋸齒器”,此前向無有關其功用、名目的解說。此器形似木匠用的鋸子,但不像是用於鋸木頭的工具。我以為,它應該也是“柷”之類的刮擦樂器。

謝再善《抗戰期間成吉思汗靈柩遷移甘肅興隆山》文稱:

[成陵春祭]所用樂器式樣甚奇古。……一名“恰勒格爾”,式如木梳,數人共持,但也不能奏出,祭時僅擺在一邊供人觀瞻。(6)

我以為,此“式如木梳”的“恰勒格爾”,便是與柷同類的“鋸齒”形樂器。“恰勒格爾”之音,疑是柷(zhu)、策(ce)的音轉。

由此看來,莊子所謂“據梧”當為“據策”;“枝策”當為“枝梧”。換言之,敔(梧)是擊(“枝”)、打的樂器;柷(策)是鋸(“據”)、刷的樂器。柷與敔,漢代以後已被人顛倒混淆。

如此顛倒,柷成了擊、打之器,敔反而成了鋸、刷之器。

柷、敔

故宫博物院藏

這些,都是假古董。一如當今類似二〇〇八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其實原是先秦時期的“冰鑒”(冰箱)。

冰鑒

曾侯乙墓出土

鋸、刷之柷或策一類樂器,現代樂器學稱作“搔奏體鳴器”(sorapedidiophones)。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說:

早期的特聲樂器不會引起爭論的是銼。在奧波萊已發現了十二世紀時的木銼,並有一特殊手把,沿邊緣有鋸齒狀的切口。在格涅茲諾發現了另一把銼,它由一塊平直的鹿角片製成,邊緣也有鋸齒形,這些銼很可能用作節拍。演奏者沿著它的牙齒狀的邊緣,移動木棍或木條,在快速的連續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刺耳的聲音。這類樂器明顯由工具發展而來,因此可以推測它可能有著更早的起源。(7)

朱狄所說的“銼”,即柷或策一類搔奏體鳴樂器。其書所附之圖中此類樂器的形制,與河姆渡出土之“鋸齒器”,以及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出之土薩滿巫師彩陶俑之薩滿巫師手中所持之器正同,恰如一“木梳”。

這種“搔奏體鳴樂器”,在環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各地有著廣泛的分佈。

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樂》(8)一書之《拉丁美洲音樂家、歌曲、舞曲、樂器小辭典》中,提到了多種此類樂器。如:

cataca(卡塔加)巴西木塊,一塊刻細槽,一塊無槽,對擦而發銼擦聲,似reco—reco。(第頁)

congoera(康戈艾拉)刻槽刮擦器,往往以人的腿骨製成,用於巴拉圭的瓜拉尼印第安人中間。(第頁)

ganza(甘薩)一種巴西刮銼發響器,類似reco—roco。(第頁)

guachara(瓜查拉)巴拿馬印第人的一種狀似刻槽葫蘆的原始刮銼發響器。(第頁)

guacharaca(瓜查拉卡)一種哥倫比亞的刮銼發響器,類似guiro。(第頁)

guiro(古伊洛)刻槽的葫蘆,以棒擦其表面而發聲,用於古巴等地。(第38頁)

omichicahuaztli(奧米奇卡瓦慈特裡,意即“骨聲”)一種古墨西哥刮銼器,將人骨(帶為股骨)邊緣銼成鋸齒形而成,擦以海螺殼而發銼刮聲。(第頁)

reco—reco(霍科雷科)一種巴西刮銼器,為一刻糟的空管子,用木棒刮擦。(第頁)

tzicahuaztli(齊卡瓦斯特裡,意即“大聲”)墨西哥的刻糟棘輪。(第頁)

J·H·克瓦本納·恩凱蒂亞所著《非洲音樂》(9)一書第六五、六六頁談及非洲的同類樂器——刮擦式體鳴的樂器(ScrapedandFrictionldiophone):

在非洲社區演奏的其他體鳴樂器包括銼式刮器(rasp),在一段刻有凹口的竹杆或棕櫚杆上,用另一根棍子來刮,或常如喀麥隆那樣用一隻銅手鐲來刮;或讓一根刻有凹口的棍子從一個果殼中穿過,同時刮出聲音。這時壓緊或放鬆套在刮器一端的一個扁平空心果殼,還可變化音調。也可用一個罐頭蓋子刮一個瓶子,用一個葫蘆刮木板,或用可摩擦的棍子擦一塊噴上炭粉的木板,這樣來得到類乎樂器的聲音。(隴菲按:這最後一類“用可摩擦的棍子擦一塊噴上炭粉的木板”之刮擦體鳴樂器,在拉丁美洲也有。《拉丁美洲的音樂》一書第頁所說的“Pio——皮奧”就是“一種巴西摩擦樂器,為一木棍,用裹紮布塊摩擦而發哨聲”。但是,這種“刮擦樂器”與上述搔奏式的刮擦樂器不同,而更近于牛吼器(Bull-roarer)一類。)

上述搔奏體鳴樂器,還有一些其他的變體。

《世界之樂器》一書說:

這類樂器的表面一般呈搓板狀,當用一根小棒搔奏時,即發出一連串的嗒嗒聲(10)。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第六四一頁說:

歐美樂隊有時就用洗衣搓板充作嘎聲器。用齒輪旋轉連續刮撥彈性片的齒輪嘎聲器(隴菲按:類似於墨西哥的“tzicahuaztli”),15—16世紀出現於歐洲,至今在歐洲許多地區仍常見。(11)

直到今天,捷克民間樂手仍然把搓板當做刮擦類節奏樂器使用。

在美國新奧爾良酒吧演唱鄉村歌曲的黑人,也使用這種“搓板”式的“嘎聲器”(Washboard)。而且為了方便演奏,把它改為“圍裙”的樣式,套在脖子上,置於胸前。

搓板(Washboard)

.10.8新奧爾良現場,卜錫文攝

搓板(Washboard)

f7ac61cc4b1cf2d40ffb9_th

據《劉恒說樂——“神奇搓衣板”Washboard》一文:

作為打擊樂器,Washboard最早出現在20世紀中期,當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很多法國移民,在他們熱愛的一種音樂形式“柴迪科舞曲”(Zydeco)中,Washboard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Washboard的發聲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縫衣服的頂針,套在五個手指上,用多種指法敲擊或刮奏Washboard發聲,有時也可以套在一兩個手指上,不過人們通常習慣套滿五個手指,因為這樣演奏所發出的聲音更大,節奏型更豐富。另一種方式是用勺子或開瓶器去敲擊或刮奏Washboard從而發聲。(12)

在中國以及俄羅斯東部(按:如白俄羅斯地區)和其他相關地區,還有一種把這種搔奏體鳴樂器與拍板結合為一體的刮噠板(13)。

這種樂器,清人稱之為“丐拍”,是民間藝人演唱快板書時所用的節奏樂器。

《清史稿·樂志》稱:

[安南樂舞之]丐拍,用檀板三,其一上端綴以連錢,其一背刻雁齒,其一右為鋸牙,左手執二板相擊,連錢激響;右手執鋸牙者,引擊雁齒,錯落成聲。

丐拍、串錢拍(即銅錢串、senhtien)

王奕堯线描

隴菲少年時期所見民間藝人所執之“拍板”,大多已無“連錢”,左手所執是皮條或繩絛連在一起的兩塊大板,右手所執是一長條竹片製成的“鋸牙”,說唱時左手兩塊大板相擊,同時以右手鋸牙刮擦左手相擊之大板頂部,發出“呱啦”、“呱啦”之聲。此後所見,左手所執是皮條或繩絛連在一起的兩塊大板,右手所執多為皮條或繩絛連為一體多至七、八板的一串小板。

呱啦板(數板)

在上述大量有關文獻中,大多都是從樂器學的角度描述其形制與聲學構造;頂多涉及一些樂器史的問題(按:如流行時代,分佈地區等);很少有人涉及這種搔奏體鳴樂器的巫術功能。

有關於此,《世界之樂器》一書,也只簡單地提及:“rasps”是一種“蛙鳴筒”(14)。

但在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15)一書中,對此卻有令人發生濃厚興趣的描述:

亞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拿一根小木棒在空中飛舞,使發聲嗡嗡知雷;在一根有凹刻的木棒上磨擦,模擬青蛙的鳴聲,因為青蛙是離不開水的;又在他們的地下教堂中的牆壁上畫些烏雲和雨點。(第二一九頁)

同書還說:

[美洲印第安人還有一種]似刮刀磨刮發聲的列齒木棒。(第一九二頁)

從《文明與野蠻》一書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搔奏式體鳴樂器,其最初的巫術功能是為了模擬蛙聲以祈降雷雨,而且往往與轉雷、電策之類聯合作法。

搔奏式體鳴樂器之模擬蛙聲,接觸到了一個中國遠古巫術文明的母題。

在中國上古,月是與日對應的“群陰之本”(《呂氏春秋·精通》)、“太陰之精”(《說文解字》)。而月又總是與蛙、兔聯繫在一起。

屈原《天問》發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

《淮南子·精神訓》也說: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王充《論衡·順鼓》也說:

月中之獸,兔、蟾蜍也。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墓)出土的“非衣”帛畫左上角,即有這個主題的圖像。

非衣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墓)出土

非衣(左上角放大圖)

月之所以總是與蛙(蟾蜍)聯繫在一起,是因為它們都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圖騰。

月與蛙作為“太陰之精”、“群陰之本”,不僅在人類自身的生產方面,具有女性生殖崇拜之集合形態的意義;而且,在生活資料的生產特別是農作物的生產方面,也具有祈降甘霖祭祀雷祖的意義。

有關蛙與水的關係,有許多相關的資料。

其中甚為神奇的是《抱樸子》中“以其[蟾蜍]足畫地,即為流水”的說法。因此,搔奏缽鳴樂器之所以模擬蛙聲,並不僅僅是因為青蛙是離不開水的;其更深邃的象徵是有關人類自身的生產和農作物的生產的“太陰之精”、“群陰之本”。

蝦謩(隴菲按:即‘蛤蟆’)無腸,龍蛇屬也。(16)

搔奏體鳴樂器之有關祈降甘霖,並不只是在模擬蛙聲。其所模擬,也相關于“龍蛇之聲”。

在這方面,達爾文《人類的由來》一書(17),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達爾文在其書上冊第四四四頁,曾指出蟋蟀科的田蟒之“有排齒的翅脈”和另一翅脈“可以急劇地兩相磨刮”,“如此不斷地更迭活動,就發出連續的鳴聲來”。其書上冊第四六七頁又說:某種甲蟲“發出唧唧之聲的器官”是“用刮具很快地在銼板上劃過,或者,反過來,用銼板在刮具上磨一道,聲音就發出來了”。

在指出以上兩種動物本身所具有搔奏體鳴器官之外,達爾文還提到了蛇類的同樣器官。其書上冊第五四四頁說:

除了普通的噓噓聲之外,蛇類還能發生出些其他的聲響,印度所產的螫人致死的龍骨蛇在身體兩側有斜斜的幾排鱗片,結構奇特,邊緣作鋸齒狀;當這種蛇神情緊張的時候,鱗片彼此磨擦,而發出很怪的拉長的另一種噓噓聲。至於響尾蛇(rattlesnake)的戛戛聲,我們終於得到了一些具體的資料:奧格伊教授在一篇論文中說,他在自己不被看到而相距不太遠的地點前後兩次觀看到一條響尾蛇蟠成一團,頭部豎得很直,時斷時續地發出戛戛聲,前後約半點鐘之久,然後他看見另一條蛇來了,兩蛇相遇,便爾交尾。

達爾文的這段描述,使我聯想到伏羲女蝸之交尾神像。

伏羲女媧交尾圖

漢畫像石

中國各地出土之一系列伏羲女蝸交尾神像,尤其是其中那些手捧日月的伏羲女媧交尾神像所寓示的,乃是蛙(按:同“媧”)、兔、月、蛇的珠聯璧合。

我以為:遠古的搔奏體鳴樂器,不僅模擬蛙聲以祈雨,而且模擬龍蛇之聲而象徵交尾生殖。那些在禮樂期成書的史籍文獻,有關柷、敔之為器的解釋,恐怕早已失卻巫樂期產生之這類樂器的本旨。

正因如此,我特別重視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18)中有關“檮杌即雷神”的見解。

這部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中國古代神話學專著,從《說文解字》、《左傳焦循正義》說,釋“檮杌”為“斷木”,且說:

“檮杌”急言為錘。……管見以為“倕”讀為“委蛇”或為“延維”。《莊子·達生》篇:“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惡聞雷車之聲,則棒其首而立。”《山海經·海內經》則作“延維”,云:“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名曰延維。”

丁山先生還根據冀父乙鼎以檮杌紋為主,回紋為輔,“但於左右蛇身盤曲之處,合填以四個圓圈,圈中且各有六個點子”之特徵,說明了《呂氏春秋》“周鼎著倕”、《考工記》“畫饋之事,火以圜”的內涵,進而說明:

然則“檮杌紋”,正是雷電之紋;載記所謂檮杌者,當是雷電之神。(第頁)

此確為不刊之高見。

檮杌原型是柷。檮杌之檮讀tao,又讀chou。chou之讀音以及檮杌“急言為錘”之錘(chui),都是電策之策ce(che)的一音之轉。檮杌之杌,原意是“無枝之樹”,想來應是柷字的形變。

《說文解字》中檮杌之檮作“”,其右上部之“”正是甲骨文中常用以表示雷電的字符“申”。檮字從木,從申(隴菲按;申,閃,一聲之轉;電之意也),從口(隴菲按:口為發聲之象),當與模擬龍蛇之聲的搔奏體鳴樂器有關。

《莊子·達生》有言:

委蛇罪(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

這裡,委蛇所“惡”的“雷車之聲”,正是委蛇之鋸齒狀鱗片相互磨擦所發;“捧首而立”,則是交尾前的姿態。

檮杌——柷,原先顯為與人首蛇身之遠古生殖崇拜圖騰——伏羲女媧有關的“斷木”之擬聲法器。後世“伏虎伏”的敔,不過是失其本旨的假古董而已。

說它失其本旨,是指其失去了原始刮擦器的形制。不過,後人懸擬的“伏虎狀”,倒也有其根據。

《檮杌》原是早已失傳的楚國國史。

《孟子·離婁下》說:

晉之乘,楚之檮杌(taowu),魯之春秋,一也。

三者都是先秦時代的古史、正史。

有人說,檮杌之檮就是饕的異寫,是蒙古語“虎人”的讀音(“唐兀”)。

《神異經·西荒經》載:

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左傳正義》引《神異經》也說:

檮杌,狀似虎,豪長二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七八尺,能鬥不勝退。

其“豪長”、“豬牙”之說,不過是柷鋸齒之形的遠古記憶。

總上所論:在中國上古,轉雷(牛吼)、電策、檮杌(柷)三者,原都是與祭祀雷祖、祈降甘霖、生育繁殖有關的巫術法器。其中電策一器,業已失傳,轉雷之器,已演變為漢族抖空竹之雜技技藝、藏族轉經輪之佛教法器;檮杌——柷之搔奏體鳴樂器,現仍有丐拍——刮噠板的遺存。

注釋:

1.沈從文《關於怎樣研究中國舞蹈史的一封信》,一九八〇年第一期《舞蹈論叢》。

2.桂馥《扎樸·困學紀聞》。

3.貴州《八寨縣誌稿》。

4.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六月版,第三九二頁。

5.敦煌遺書伯三五九五卷《蘇武李陵執別詞》雲:“是日也,酌別酒,敲,唱如歌。”我疑心,為“柷”字的通假字,原為是“敔”字的通假字。

6.《甘肅文史資料》(第二十五輯),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版,第九五頁。

7.《原始文化研究》,三聯書店,一九八八年二月版,第五二四頁。

8,吳佩華、顧連理譯,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版。

9.湯亞汀譯,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版。

10.帕丁通出版公司,一九七六年版。关肇元中译本《世界乐器》,中国青年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十月第一版,第九一页。

1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四月版。另參一九八九年第一、二期《樂器》,關肇元編譯的《世界樂器圖說》(24、25)。

12.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xuesenwl.com/gmlfz/232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