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发展 >> 穷得吃土你可能连ldquo土rdq
现在每当买买买剁完手之后,人们就会说:“惨了,又要吃土了。”
上下嘴唇一碰,流行语真是张口就出,说得你好像真吃过土似的。这优雅的说辞,颇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架势。
“知道”(nz_zhidao)要告诉你一个真相:你可能连土都吃不起了,吃土可能还不如吃土豆划算呢……近日,日本一家“吃土”的餐厅在朋友圈走红。土汤、泥土甜面包、土汁土豆泥、土浸松露、泥土冰激凌……这套土制豪华套餐售价竟高达1万日元(约合元人民币)。由此看来,被网购剁手族常挂在嘴边自嘲的穷得只能吃的“土”,在现实中很可能也吃不起了。曾拍摄《吃白土》纪录片的导演AdamForrester说,“对吃土的人,我们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他们极度贫穷。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土是最为廉价的东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多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也吃土,我甚至见过几个博士也吃土。”
全世界人民都在吃土据说,最早吃土的人出现在公元6年的罗马,他们当时吃泥土,为的是改善饮食或治疗疾病。在中国,吃土也并非出现得很晚。据《西游记》第十二回记载,唐太宗送别唐僧离开长安之时,“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宋代名医张锐也曾让吴少师服用含有泥土的药并最终治愈了他的虫疾。
美国康奈尔大学专家塞拉·杨(SeraYoung)研究发现,吃土习俗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早已存在,甚至延续至今。
据统计,热带地区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如喀麦隆、海地、阿根廷、纳米比亚;中东地区如伊朗、美国的佐治亚州等地区存在一群爱吃土的人。而在中国少数地区,如新疆阿勒泰的哈萨克族妇女和儿童也在吃土。吃土的习惯甚至成为了当地一门火热的生意。你可以在喀麦隆的超市货架上选购堆叠起来的大块高岭土。如果你嫌土块太大吃不完,可以去买南非超市的袋装泥块或者坦桑尼亚市场里的红色泥条。甚至你可以在海地市场的小摊上,边啃着只花6毛买来的5个泥饼,边抖腿晒太阳看小孩嬉闹。对于人均每天生活费不足13元的海地人来说,当地的小孩吃泥饼,相当于你在嚼山东煎饼般正常。
所有的土都能吃吗?当然,民以食为天,吃土也颇为讲究。
首先,原料“土”要新鲜。要挖开土层,选取几米以下的土壤,且要挑出其中的碎石、杂草等杂质,再用水和成泥浆,进行过滤,才能做成天然的原泥浆。这里关于土壤的种类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其中“白土”,又名高岭土、白粘土、陶土等,富含镁、钠等盐类为世界各地区最常选的原料。除了白土外,还有黑土、红土、青土和黄土可供选择,比如重口味的日本人,就爱用富含有机物和水的黑土制作土套餐,看中的是黑土在大量的有机物(如腐烂的植物、动物粪便)作用下,产生的粘稠口感和层次鲜明的味道。
来自地表深处两米的黑土当原料选好了,接下来便要选择口味和制作方法了。
多哥的土著人喜欢直接把黏土用火烘干成面包。海地的做法最为普遍,将滤去碎石和落叶等杂质的泥浆加入盐搅拌,摊成饼状,混合植物油烘制成油泥饼,最后放在太阳下晾晒。坦桑尼亚、南非等地的做法跟海地相似,不过是切成长条还是方形、软一点还是硬一些、或者是加点胡椒还是小豆蔻调味的区别而已。但有的人觉得单吃土太单调,于是研发各种与土混合搭配的烹调方法。意大利人爱把泥土(从维苏威火山附近采集的)和小麦混合,制作成一种传统食品“阿利卡”,吃起来酥软可口。肯尼亚人会把要吃的土掺进日常吃的木薯、玉米、土豆和香蕉饭中做熟,然后一起吃。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最为出色,他们把黑土做成了冰激凌,据说口感有点像芝麻呢。
日本节目的泥土冰淇淋除了啃土块以外,把土块烘干磨成粉服用的也不罕见。太平洋巴布亚人把土块磨成粉后服用。我国河北、陕西和甘肃等省,有不少人把姜石磨成粉后投入水缸中饮用。塞内加尔的孕妇把含铁较高的泥土制成粉,每天吃上4茶匙。
另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天然且珍贵的泥土无须任何加工,本身就是佳肴。如被俄罗斯远东地区称为“土酸奶油”的白粘土——色泽洁白,很像冻肉。地质学家认为,它是淡色玻质熔岩的风化产物经过再沉积形成的。可以单独食用,也可混在鹿奶中吃。与之相似的是伊朗的马加拉特粘土,润白如玉,香味浓郁,吃起来像白脱油,让人垂涎三尺。
因为爱,所以吃土?实际上,“穷得只能吃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食品短缺时,吃土能填饱肚子。据考究,南美洲的洪涝季节,奥托迈克印第安人常用泥土做成15厘米的泥团,每天吃半公斤。西欧发生灾荒时,也有人吃土的报道。
但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与饥饿无关,世界上也存在发自内心爱把土往嘴里塞的人。央视节目《走近科学》曾报道过“吃土女孩”吴其巴拉·其其格。其其格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从7岁开始她就迷恋上吃黄土,12年来她吃掉了将近斤土。“我用语言形容不出来,我只是感觉一进嘴里的口感特别好。都是香甜的味道吧,应该是说比吃所有东西的味儿都香。”这位吃土如吃饭的女孩说。若按照西方医学的标准,会把上述女孩的行为视为异食癖的行为之一——食土癖(geophagy),一种由于压力、心理或神经系统的强迫所导致的疾病。通常意义上来讲,异食癖是饮食失调病症,患者应当接受治疗。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异食癖”的诊断标准也提到:要确诊某人患有异食癖,医生必须确保此人的“饮食习惯并不是某种文化或社会规范的产物”。如果某人身处于一个将吃土作为传统习俗的社会,那食土算不算不正常呢?另据果壳网称,《皇家学会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食土癖:食用泥土的历史》认为,食土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的将其分类为一种精神疾病。且食土癖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甚至没有饥荒的时候也会出现,因此这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的行为模式。除了因为爱,吃土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有治病或者养颜美容的功效。的确,人类医学上会用土来治疗腹泻、痢疾、霍乱等。《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土部”,列举了赤土、黄土、蚁垤土、白蚁泥等40种土、泥的药性、药味和主治。宋朝元丰年间也有民间医生钱乙用一剂黄土汤治好了皇太子久治未愈的风疾并提升为太医的传说。上述提到的美国专家塞拉·杨指出,人们吃土为的是排除体内毒素、预防疾病和寄生虫。一些黏土富含钙、铁、铜、镁等多种矿物元素。在某些缺乏奶制品的地区,孕妇吃土是为吸取营养元素,强健体魄、中和胃酸,减轻妊娠反应。但吃土真的对身体有益而无害?有些土制品不卫生,带有细菌,容易感染肠胃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同时,泥土会干扰食物消化的过程,有时会导致营养缺乏。有意思的是,不管吃土有益与否,“营养补给品、助消化、身体内部排毒……”打着各种旗号,互联网正火热地卖着各种“土制品”。然后,你发现了一个从未知道的真相——穷得吃土的你再也吃不起土了,因为,吃把土要两百多块钱呀。
不过,吃土也在变,现在,吃土是一种新潮流。在“吃土时代”,人们对于吃的追求是绿色、有机、低碳,餐桌上的食物要来自生产的最源头——土地,甚至自己要参与种植、圈养,确保食物在生产中没有被农药化肥激素污染,也没有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知乎网友张严林想象里,20XX年,人类正式进入了大吃土时代。
“土壤成为了新时代的主要食物和能量来源。美国硅谷一夜暴富,他们通过溶解电脑生成土壤已申请专利。而我国正在抓紧制定土壤保护法,开发重心转向土壤的食用和土壤和使用,并连夜开发出咖喱盖浇土、土粽、黄焖鸡米土等最新菜式。
全国上下也在抓紧筹备土壤储备计划。肯德基已改名为肯土鸡,腾讯改为土讯,沙县小吃改为沙县土吃。而时代的推进者土猫和淘土将分享今年的诺贝土和平奖。马土成为世界首富……”
吃土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喜欢本文的亲就给个
责编:一个叫春的人无优
本平台长期征收普洱本地原创内容稿件(稿费从优,优稿优酬)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