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简介 >> 第一批实现工作地点自由的90后新浪财经
来源:LinkedIn领英
早晨,Natália从马来西亚市中心的一栋两层别墅醒来,别墅自带小花园。
这栋房子每月租金元,而同样的价格,在北京,只能勉强在五环租到一室一厅。
她的工作是为客户提供线上咨询,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室,同事来自世界各地。
她赚的钱包括人民币、美金、港币、欧元,在马来西亚生活,性价比相当高。
这两年,她走遍了东南亚和高加索区,“边旅游边工作”,已经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在中国,很多人也践行着相似的生活,他们称自己为DigitalNomad——“数字游民”。
如果你敢想,会发现,这种freestyle生活方式离自己没有那么远。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Yuki。
住在昆明还是清迈?
可能只是选择问题
虽然“数字游民”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近两个月你可能已经尝试了这种生活——通过互联网办公,让工作地点得到解放。
如果你的工作不需要按时打卡,绩效指标只看结果,那么你的时间也是自由的。
如果疫情结束后公司依然允许这种工作状态,你觉得家里有点闷,搬到昆明或者清迈住了一段时间——恭喜你,你已经是名合格的“数字游民”了。
这种生活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相比较在朝阳区付每月元房租、每天花两个小时挤地铁的上班族,异地工作至少可以把通勤时间用来健身和社交,省下的房租也可以投资在回报率更高的地方。
“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为什么活得像月薪五千”这样被热议的问题似乎也有了解决的方法。
“每周工作4小时”观念的首创者蒂莫西·费里斯写到,(渴望)退休就是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你不喜欢自己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中所从事的工作。这种人一开始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这样的牺牲完全不值得。
我有位曾经在大型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放弃了高薪的工作成为了远程理财顾问,报酬少了,但是时间更自由,压力更小。
她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挣钱也是为了快乐,钱还未必能买到快乐,能有份快乐的工作,直接省钱”。
事实上,远程工作也未必会降低收入,反而能带来更多机遇。
下面介绍两位资深的“数字游民”,他们处于不同的行业和年龄阶段,但都通过远程工作实现了旅行自由。希望能给你的职业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实现时间和位置自由后
财产总量会实现三到十倍增值
内容创业的“数字游民”带头人
百度搜索“数字游民”,第一个弹出来的就是Jarod的网站——数字游民部落。
Jarod的第一份工作是专业对口的石油勘探工程师,毕业后凭借英语优势进入外企,被派驻在非洲乍得和喀麦隆接壤的一片广袤的热带草原。
这份工作需要连续上班28天,然后休假28天。每到休假,都可以跟公司申请买到全世界任意一个地方的机票,正是在这几年间,他积累了不少旅行经验。
Jarod的第二份工作是国内一家上市民企,在迪拜做市场推广。
“在一次设备调度中,上面的安排混乱导致诸事不顺,公司某个自以为是的小领导还不停地在我耳边给我讲大道理。”
大小周末制度,和顶头上司朝夕相处的工作压力,民营企业混乱的管理,让他最终下定决心改变职业路径。
在30岁那年,Jarod攒够了“至少三年不用工作的钱”,回到内蒙古老家开始内容创业。
现在他的收入来自三方面:
(1)付费社群,有将近个付费的会员,Jarod为他们提供数字游民或者英语学习的相关咨询。
(2)做产品推广的佣金分成。
(3)投资收益。
内容创业工作让他的时间和地理位置更自由。在过去几年里,Jarod旅居了泰国,波兰,马来西亚,巴厘岛,墨西哥等国家。
目前,他和波兰妻子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旅居,在这里能享受到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和低廉的物价。
Jarod和妻子在波兰
Jarod现在的生活像很多人向往的那样,“每天睡到自然醒,花80%的时间在阅读上,抽1小时整理笔记”,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内容输出。
谈到未来的长期计划时,他表示,要在所有旅居过的城市里选2-3个最喜欢的,然后根据气候进行候鸟式轮动旅居。
兼职宝石采买的项目经理
从年4月到年4月,Yeye已经过了两年“数字游民”的生活。
在年参加央视国际CGTN的访谈节目时,主持人问“你认为‘数字游民’生活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她引用了《每周工作四小时》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如果你能实现时间和地理位置自由,你的财产总量,会实现自动增长三到十倍的价值。”
Yeye目前的生活也践行了这样的观点。她长期居住在南美,能够享受这里较低的物价水平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个月-美金(3-人民币)就可以花得很舒服”。
在旅居生活中,她从以下几个来源获得收入:
(1)做在线英语老师,这也是很多数字游民辞职之后常见的过渡方式。
(2)在成为数字游民之前,Yeye有过企业项目管理经验。于是到南美后,她找到一份远程全职工作,在一家数字营销公司做项目经理。
(3)宝石买手,同时运营相关社群。
(4)写作投稿,运营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xuesenwl.com/gmljj/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