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交通 >> 袖珍小国赤道几内亚,居然有这么多ldq
地处非洲中西部的赤道几内亚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也许即使对着非洲地图来寻找,估计也得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而如果告诉你,曾经位列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赤道几内亚,如今人均GDP高达1万多美元-而且曾经超过2万美元、位居非洲前列,或许你就会对它刮目相看了!
首都马拉博相当现代
而这个国土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随处可见“中国印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地处非洲中西部的赤道几内亚共和国西临大西洋,北邻喀麦隆,东、南与加蓬接壤,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北京市与天津市行政区面积之和,由非洲大陆上的木尼河地区(面积平方公里)和几内亚湾内首都马拉博所在的比奥科岛,以及安诺本、科里斯科等岛屿(平方公里)组成。当前人口约万,第一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也是非洲唯一讲西班牙语的国家。
赤几堪称袖珍小国
中国与赤道几内亚建交46年来,双边务实合作蓬勃开展。如今,“中国印记”在赤道几内亚几乎随处可见。
中国当前是赤道几内亚第一大工程承包方和主要投资方,中国企业承建的当地国计民生和地标性项目已在赤几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如今是赤道几内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赤几“人民大会堂”之称。
马拉博国际会议中心
建筑风格富有现代感同时兼有非洲特色,建筑外观和内部设计都很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被誉为赤几“人民大会堂”
而中国电建、中国水电等企业建设的吉布洛水电站、巴塔电网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中国水电承建的吉布洛水电站项目有赤道几内亚“三峡工程”之称。
赤几“三峡工程”
吉布洛水电站大坝
巴塔变电站夜景
赤几大陆地区输电线路
本文作者(左)在巴塔电力调度中心采访
中国路桥承建的博隆多-恩比尼大桥则是目前中部非洲最大跨径的斜拉桥。
气势不凡的博隆多--恩比尼大桥
大连国际建设的城市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社会住宅也受到当地人民交口称赞。
整齐的社会住宅区
走在首都马拉博和第二首都巴塔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从电脑到手机、从服装到日用品,“中国制造”已经深深融入赤道几内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马拉博甚至能看到
中国诊所和卡拉OK“钱柜”
到目前,中国为赤道几内亚培训了超过千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涉及经贸、农业、医疗、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今天,赤道几内亚与中国各领域合作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在赤几的机场海关,很容易见到工作人员使用简单的汉语与时常出现的中国人进行问候和交流,一些海关关员还会用“左手”、“右手”来提醒中国人采录指纹。
首都马拉博机场海关
工作人员能用简单汉语与中国人交流
而目前专业汉语的赤道几内亚人也越来越多。由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和中国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创办的赤几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年1月25日在马拉博正式揭牌。
孔院授课现场
据赤几国立大学孔院中方院长李执桃教授介绍,现在他们除了在比奥科岛上的首都马拉博有一个教学点外,在大陆的巴塔也有一个教学点,估计招生人数会突破人,这样的生源对赤道几内亚这样一个人口不多的国家已经很可观了。
赤几国立大学孔院中、外方院长接受采访
说到赤道几内亚人学汉语、说汉语来,还真令人惊叹,全国人口只有多万、以西班牙语为国语的赤道几内亚,人们学起汉语来好像普遍比较有天赋,四声发音听起来基本都像模像样。
赤几国立大学学生在孔院外等待报名
年10月15日中国与赤道几内亚建交46周年当天,由从中国留学归来的赤几各界友好人士组成的赤道几内亚留华同学会在马拉博成立,同学会中很多曾在华留学的赤道几内亚人说起汉语来都比较流畅。目前,一些曾经在华留学的人士已成为赤几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中坚,在两国互利合作中发挥着沟通桥梁作用。
赤几留华同学代表出席同学会成立仪式
赤几学生在仪式现场表演中国功夫
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严重依赖原油出口的赤几经济也大受影响,人均GDP也从曾经的超过2万美元降到了1.1万美元。
赤几经济严重依赖原油出口
中资企业也面临着项目工程余款回收困难等难题。一次,记者在一个采访之前挤时间去距离所住酒店不远处的马拉博公园徒步锻炼。走进以后才发现,景色宜人、现代气息浓郁的公园内里竟然有中国工人。原来,这座中部非洲第一座综合性城市公园是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建设的,年10月开工,年10月主体完工,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是一座融自然景观、休闲娱乐、运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据介绍,目前赤几方面还拖欠这座公园中国施工企业大量工程款。
中国交建集团总承包建设的马拉博公园
是中部非洲第一座综合性公园
尽管当前赤几经济遇到了困难,使中国企业也面临一些难题,但纵观全局,中国与赤道几内亚的务实合作不仅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良好口碑,而随处可见“中国印记”也成为中国与赤道几内亚长期友好合作的见证。
本文作者王新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肯尼亚首席记者
快快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心情哟。如果你也有精彩的行走非洲的故事和图片,欢迎投稿至crijam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