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喀麦隆 >> 喀麦隆旅游 >> 语言搭起文化交流桥梁第22届汉语桥
“客人越多心越暖,贝侬哎……”在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欢乐小镇,一群来自五大洲个国家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伴随旋律,向乐队老师学习唱壮族歌曲,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参赛选手们学唱壮族歌曲)
近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及夏令营活动在广西百色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参赛选手,到田州古城、百色沙滩公园、百色欢乐小镇、鹅泉风景区、锦绣古镇、浩坤湖等地通过开展文化参访、互动交流和民俗体验等活动进行比赛。
具有浓郁壮族文化特色的田州古城,舞狮欢腾灵动。在比赛启动仪式结束后,参赛选手们上了一堂“民俗文化大师体验课”,分组学习绣球制作、壮锦制作和民族服饰等知识,然后开始比赛。林钰是克罗地亚选手,她的比赛内容是和小组成员合作,找出绣球上成语缺失的汉字,将其贴到正确位置。“我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成语,汉语真是一门很漂亮的语言。”林钰说。
(参赛选手们体验壮族绣球)
百色市欢乐小镇的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体验区,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艾草气味,手工艺传承人黄桂珍现场为参赛选手们讲解“麽乜”的来源和寓意。塞入棉花,填入药草,一拉一缝,一个饱满圆润的“麽乜”在黄桂珍的手中成型……在黄桂珍手把手教学下,选手们手拿剪刀、针线等工具,跟着老师的步骤进行制作,感受壮族非遗文化的魅力。
(参赛选手学习制作壮族“麽乜”)
来自加拿大的选手季明全神贯注地观察老师的动作,他制作的“麽乜”还差最后几个关键步骤。“我觉得很好玩,还能驱赶蚊子,听说摸一下闻起来会更香。”季明表示,自己非常喜欢钩针编织,虽然“麽乜”的制作难度更大,但他很乐意去尝试。
“麽乜”是桂西壮族同胞在端午时制作的香囊配饰物,寄托了人们祈求消除灾难、富足安康的美好祝愿。了解“麽乜”的寓意之后,季明高兴地说:“那我做好要自己留着,祝福自己。”
“汉语为桥,天下一家。中国,我来了!”在书法体验区,喀麦隆选手李龙在书法教师指导下,手持毛笔,一撇一捺写下了这句话。在署下名字和日期后,李龙拿着自己的作品和老师合影留念。“这是我第一次写书法作品,很有意思。”学了5年汉语的李龙流利地说着中文。
提起前一天的比赛,李龙表示自己学习了壮族绣球制作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汉字的起源,还掌握了许多成语。在比赛中感受了壮族的文化,李龙非常开心:“在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成分,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喀麦隆选手李龙与书法老师合影)
明亮悠扬的长号声在浩坤湖景区响起,凌云县人民唱起山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参赛选手。选手们在此进行第二场文化体验赛,竹竿舞、打陀螺、打糍粑、炒茶……选手们切身体验民俗风情,玩得不亦乐乎。
“打糍粑”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引起选手们的兴趣,他们两人或三人一组,一人一棍交替捶打着糍粑。打糍粑是一项体力活,即使累得满头大汗,选手们却越打越起劲。俄罗斯选手傲雪对糍粑这种特色食物很感兴趣,“蛮好吃的,俄罗斯比较少糯米做的食物。”在品尝过后,傲雪也加入了这场与糍粑的“战斗”中。
(参赛选手体验“打糍粑”)
“茶叶需要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才能出成品。”文化课上,炒茶师傅向选手们介绍茶叶的制作过程。选手们在师傅们的指导下,体验了炒茶的技巧,学习了品茗之道。在比赛环节,选手们需要结合学到的知识,通过看、闻、品等方式辨认茶叶,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比赛将中文学习和特色文化融合,选手们纷纷表示乐在其中。
(参赛选手体验炒茶)
夜晚的右江区沙滩公园,选手们载歌载舞,竞相表演自己精心准备节目,在舞台上尽情释放。爱尔兰选手彭芷晴深情献唱了热门中文歌曲《向云端》,歌声悠扬;“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利比里亚的乔勇声音洪亮有力,朗诵中国经典古诗词《满江红》;博茨瓦纳选手奕辰一上场便震惊全场,他表演了少林寺功夫,一招一式刚柔并济,令人称赞不已。
各国选手还身着自己国家的特色服饰,为观众带来一场民族服装秀,此刻,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感染着众人。当象征着团结友爱的篝火点燃,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与百色市民手拉着手,围着火堆欢呼起舞,简单的动作承载着深厚情谊。
(参赛选手在篝火晚会上跳舞)
“‘汉语桥’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本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广西举办,不仅让世界各国选手对广西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推动广西历史文化、人文底蕴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壮乡之美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范易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通讯员彭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