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

我们的非洲情怀涓涓细流汇成友谊之河

发布时间:2020/10/30 12:11:23   点击数:

编者按:

透过金华,看到中非务实合作;通过非院,感受中非情谊交融。年10月16日,《金华日报》第9版刊登了《一所高校的中非情怀:涓涓细流汇成友谊之河》一文,通过专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的办院历程以及近年来非洲研究院为中非关系发展所做出的成绩,讲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格特大使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德里格在婺的工作生活经历,分享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徐薇副院长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李雪冬对非的特殊情怀,传递了中非间的脉脉温情。

一所高校的中非情怀:涓涓细流汇成友谊之河

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就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共致贺电。这次共致贺电,让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老师们更有信心了。在他们当中,有扎根金华的非洲大使,也有远赴非洲的中国学者。他们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情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非合作长成“参天大树”,造福中非人民。格特:“我是南非大使,也是金华‘大使’”“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南非在抗击疫情方面取得进展,我希望很快能回到金华。”10月12日,在万里之遥的南非,格特·格勒布(GertGrobler)这样告诉记者。格特是一名南非资深外交官,是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也担任过南非驻日本等多国的大使,人们都叫他“格特大使”。

格特

年,格特从马达加斯加完成履职回到南非,他的邻居是前驻南非大使林松添。“我们经常聊起中国文化和中非合作,他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大使,他也建议我加入这家位于金华的研究机构。”“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非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与非洲2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南非设立了分支机构,是中国一流的、有影响力的非洲研究机构。能来金华工作,我很荣幸。”格特说。去年,格特受邀成为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在金华的这一年,他留下无数美好回忆。他透过金华这扇窗,逐渐了解中国。“金华是一座很美的城市,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我去过双龙洞、太平天国侍王府,还有,金华火腿是我的最爱。”格特喜欢在婺江边走一走,看一看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中国婺剧院。他还参加过“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非洲专场活动,金华对于古村落的保护、金华人的热情好客,都令他印象深刻。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金华感受到非洲文化。“事实上,只要去义乌国际商贸城,你就能感受到非洲文化商品在中国的影响力,我也能看到金华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巨大潜力。”格特说,他不断向国际朋友讲述在金华的所见所闻。

格特在金华农村做田野调查

“我是南非大使,也是金华‘大使’。”一句话,浓缩格特对金华的深情厚意。一年多来,他一直不遗余力为金华打call,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认识金华。目前,金华市相关部门、浙师大与南非有关方面商讨在扶贫、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格特成为其中的桥梁和纽带。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格特一直没能回金华。他虽身在南非,却把心留在了中国。今年以来,他不断在国际平台上为中国发声。南非发行量最大的阿非利卡语报纸《Rapport》用一个整版发表他的评论文章,点赞中国为南非和世界各国积累了宝贵的疫情防控经验,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Rapport》整版发表格特评论文章,点赞中国抗疫表现

过去几个月,格特一次又一次接受非洲媒体的采访,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事。“来金华后,我深切感受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罗德里格:“我对中国有爱,有期待”

  慕名来金华的,还有喀麦隆小伙大灵·罗德里格(TalingRodrigue)。4岁时,他就有一个梦想:要当一名武林高手。儿时,李小龙、李连杰主演的中国功夫电影让他对中国心驰神往,期待长大后能去中国习武。

罗德里格

年,罗德里格来到浙师大学习汉语国际教育,并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最高级)。“来之前,我跟很多非洲人一样,以为在中国,人人都是李小龙,其实不是,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中国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只有亲历体验,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许多非洲人对于中国武术的误解,让他意识到:中非人民仍需更了解对方。他因此有了一个新梦想:为中非文化交流做些事。于是,他留了下来,成为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现任浙师大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喀麦隆中国文化中心创始人。罗德里格在中国一待就是9年。他从非洲来,因为兴趣;他留下来,因为中非交流,他甚至还参演过中国功夫电影。“患难见真情……我决定留下来,尽我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2月4日,罗德里格在《中国画报》(英文版)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为《与中国一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他在文中呼吁在华非洲同胞和其他外国朋友坚定信心,和中国站在一起抗击疫情。在罗德里格看来,金华的中非经贸合作氛围浓厚,大批非洲人在义乌经商、发展。去年11月,金华举办“年金华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暨中非经贸论坛”。“我邀请了多位非洲伙伴参加了这次论坛,到金华寻找合作机会。”

罗德里格(中)邀请了多位非洲伙伴来金寻找合作机会

在他的记忆里,在一户金华的普通家庭,他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国传统春节,那一家人热情好客,他感受到了家的味道。那一刻,他认定金华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对中国有爱,有期待。”未来,他有一个小目标:建一个中非武术文化交流平台,让热爱武术的中非朋友聚在一起,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徐薇:推开一扇了解博茨瓦纳的“窗”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有人从非洲来,有人到非洲去。

由中国援建的中博友谊学校的学生们

在《博茨瓦纳族群生活与社会变迁》一书的扉页上,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人类学博士徐薇写下这样一句话:“致善良淳朴的博茨瓦纳人民,你们帮助我完成了这本书。”

徐薇在博茨瓦纳参加叶伊人的婚礼

5年前,当这本书出版时,是国内第一部博茨瓦纳民族志。在写书前,徐薇记得,一位中国商人曾说:“在我决定投资博茨瓦纳之前,在国内竟然找不到一本介绍博茨瓦纳的中文书籍。”这个人口只有万的非洲国家,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神秘又陌生。年,徐薇前往博茨瓦纳做田野调查,一待就是近两年。她的第一个宝宝就在那里出生。

博茨瓦纳人库玛桑抱着徐薇儿子

有一次,她在一个叫托诺塔的村庄做调查,要住下来。村民弗朗西斯淳朴又热情,为了迎接她,腾出家里的一个房间,还专门将墙壁粉刷一新。“那份感动一辈子也忘不了。”弗朗西斯最小的儿子亚尔,当时只有6岁,见徐薇坐的椅子缺一条腿,就找来石头垫上,还把自己喜爱的糖果分给她吃。徐薇给当地孔子学院学生上汉语课,即将分娩前,她上了最后一课。学生们送她小礼物,并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话,还给她未出生的儿子起了一个博茨瓦纳的名字:“Thuso”(意为帮手、有智慧和主见的人)。

徐薇和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们在一起

点滴感动,徐薇一一记下。她给当地《华侨周报》专栏写文章,向当地华人介绍博茨瓦纳历史文化,两年时间,她在个人博客上开了专栏《非洲见闻》,连载60余篇文章。不少朋友告诉她,正是看了她的博客文章,才走进博茨瓦纳这个神秘国度。李雪冬:在乌干达媒体上讲述国庆故事37岁的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东非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雪冬一直收藏着一份有纪念意义的报纸。两年前的10月1日,他作为来自中国的非洲研究专家,接受了乌干达官方媒体《新景报》(NewVision)的专访,他讲述了一个中国国庆节的故事,深入分析了国庆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几天之后,该报刊发整版报道《中国庆祝第69个国庆节》。

乌干达《新景报》整版报道中国国庆节

李雪冬在报道中说,庆祝国庆节能够将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排除万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同样重要的是,中国还会支持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篇报道引起了乌干达各界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xuesenwl.com/gmlzz/200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