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

Bioscience非洲巨蛙告诉你爱

发布时间:2020/11/15 17:46:41   点击数:

在JournalofNaturalHistory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者第一次记载了非洲巨蛙这种两栖动物自己筑"巢”的行为,这种行为也许可以解释非洲巨蛙的庞大体型。

研究者在野外观察巨蛙时发现,巨蛙会为后代筑守池塘,能单凭己力移动重达2公斤的石块。巨蛙重约3.3千克,不算上腿身长都能超过34厘米。

“巨蛙不仅体型庞大,还是细心体贴的家长,”来自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作者MarvinSch?fer说到。“它们在快流速河段边缘建的这些小池塘可以抵御急流和天敌,是蛙卵和蝌蚪们的安全港湾。我们认为,挖洞和搬石块这些重体力劳动也许可以解释这巨蛙为什么会进化成庞然大物。

尽管非洲巨蛙久负盛名,人们却只能在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找到他们的踪影,对他们生育行为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些地区,过度捕猎和采伐导致濒危物种数量在10年间减少了50%。研究者们第一次观察到巨蛙这种不寻常的抚育方式,还是通过当地猎食野味的捕蛙人。

当地捕蛙人抓到的成年巨蛙

为了进一步调查巨蛙的行为,两名研究人员沿着Mpoula河两岸跋涉,寻找巨蛙的育儿场所。起初,研究人员只能用识别蛙卵和小蝌蚪来确定育儿池。后来,他们学会识别有挖掘和堆积痕迹,能抵御水流的小池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发现了22处可能的育儿池,其中的14个里每个都有大概粒蛙卵。在有最新活动迹象的育儿所,研究人员用相机陷阱捕捉到了一段延时录像。

科学家们发现,巨蛙会建造三种不同类型的池塘。第一种方式比较简单,有些巨蛙会利用现成的石头围成的水坑,把里面的残叶和碎渣打扫干净。这种方式虽简单却有效,和周围水坑中厚厚的落叶和碎石块形成鲜明对比。第二种方式是巨蛙把浅水池中的残叶和碎石挖出来推到池边,形成小水坝。第三种方式是巨蛙把水池凹陷处的大石块全清理出来,堆到池边做出一个圆形池塘。第三种最为可靠保险,因为这样蛙卵不易溢出,在大雨时也不会被洪水冲跑。

用第二种方式建造起的育儿池(中间的灰色物质是较成熟的蛙卵)

图片下方是清理出的碎叶

用第二种方式建造起的育儿池

新鲜蛙卵在1-2天后会变成灰色物质,和河底颜色难以分辨

红外线延时录像还展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成年巨蛙为抵御捕食者整夜看守育儿池,直至破晓。

科学家们目前还不能确定筑池和守池的雌雄分工。但当地捕蛙人说雄蛙负责筑池,雌蛙负责守池。科学家们并没有直接观察巨蛙进行清理和挖掘,但在5天的时间里,他们见证了一个育儿池从开挖到蛙卵入住的全过程。

变态不久的幼蛙,通常发现于育儿池附近的植被里

这说明他们开始变态后会在育儿池边活动一段时间

巨蛙幼崽离开育儿池时身长不到18毫米

“巨蛙的这些行为我们现在才发现,说明我们对蛙这种奇妙生物还是所知甚少。希望我们这项研究成果和其他正在进行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巨蛙和它们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生存。”

——本项目主管、FrogsFriends组织的主席

Mark-OliverR?del博士

本刊是一份国际性的动物学杂志,发表有关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原创研究和评论。它出版了从孔雀类到脊索动物的广泛的系统学论文,包括传统的分类修订和描述、分类学分析、分子系统遗传学和系统基因组学。

TaylorFrancisGroup是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集团之一,致力于为当地的编辑、学协会和作者提供专业支持,为图书馆提供量身定制的高效服务。

如有任何查询或

+86-10-

邮箱:marketing

tandfch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xuesenwl.com/gmlzz/202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